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网络课程的现状
 
更新日期:2021-11-01   来源:   浏览次数:1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网络课其实早已不算很新鲜的事物了,广义上来看,录制好或者直播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教学课程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课。目前国内外也有很多比较热门的网课平

 
 网络课其实早已不算很新鲜的事物了,广义上来看,录制好或者直播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教学课程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课。目前国内外也有很多比较热门的网课平台,比如可汗学院,Coursera,好未来,万门大学等。有收费有免费,经营模式各异,但目前的定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自我提升的个人选择。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和学籍制度下不可取代传统学校的地位,二是移动互联网近年年来才普及全民。纵观全球这几年随着中国新基建的大力投资,4G甚至5G的推广,网络建设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其实全面实行网络课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这次疫情期间的仓促间全民居家上网,在线网课,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产品如钉钉,腾讯会议,华为WeLink,抖音,快手等在线办公、直播平台的服务器表现的相当稳定。硬件已备,“软件”方面的表现却并不好。比如钉钉被学生刷低分,不会网络直播的教师的一些令人捧腹的表现,学校勒令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学生一边听网课一边切屏打游戏,最近又有新闻报道复学后很多学校网课归零重新上,可见政策的落实效果并不好。网络上的争议也很大。
对于学校来说,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并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被当做一种竞争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只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其积极性必然不会很高,加上没有经验和准备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局有统筹安排,首先全国统一教材的电子版提供了免费下载,各省也有省级特技教师在官方平台上发布的直播录屏课程。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远远超过于各学校老师平均水平,但是大部分学校并不采用而是按课表由自有教师直播授课。试想,如果全省采用统一课程,那么各地的教师用处何在呢。用于监督和互动吗,那么如何定位他们的身份呢。如果统一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那是否会引发教育系统的大变革呢。
教育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需要继续采取有效手段和工具来推动教育均等化、公平化。一个很好的实例:集结了省级头部资源的重点中学成都七中,每年出国留学的大约30多人,清华北大70多人,近年来累积与200多所贫困地区高中开展了平行班直播。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怀疑,学校、家庭不同,在十几年间堆积起学生能力、见识、习惯的巨大差异,一根网线就能连接这一切吗?云南禄劝第一中学的高一同学,当网课赤裸裸的将同龄人的差距撕开给他们看,的确很残忍很崩溃,第一学年的考试题目更是绝望。但是三年下来,绝望中涅槃的他们真的有很多人考上了一本甚至有留守儿童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个例。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原来学校老师在教学补充和心理建设方面的付出。高考结果证明,这种同步班直播的形式对于抹平教育差距,甚至是提高平均教育水平有巨大的意义。贫困县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不会有反对的声音,而如果全面推广却必然会遭受教育界以及社会上巨大的阻力。在线教育以其覆盖范围广、时空限制小等特点, 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 将优质师资、内容和服务,通过线上的方式配置到欠发达地区, 有效弥补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和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读书时期曾在网络上听过李永乐老师的课程,也看过一些网易公开课,深感名师名校名不虚传。大胆假设一下,如果由教育部带头,集结全国的名师,全国统一上课,各学校在自习课进行自行教学补充和学生互动。会是怎样的一种新型教育业态?国家统一采购定制教学资源和各类书籍,全力搭建电子图书馆,免费供全民观看下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不算是在教育和文化上实现了共产主义?有些家长反映说孩子上网课很难集中注意力,我认为对待网课的态度就是平时学习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读书的态度。很多认真的学生甚至把网课看作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假如真的搭建了完善的电子图书馆,对于聪明的小孩来说,完全可以无视学年、年龄的问题,利用网络一路高歌猛进,其实现有教育体制下很多名牌大学也有少年班,但是现有体制下多为大城市中产阶级的小孩。网络课或许会引导那些本来不会走向求知道路的家境贫寒的聪明小孩走向科研的道路。谁又能否认他们中不会出爱因斯坦,杨振宁来改变世界呢。求学的成本仅仅是一台便宜的安卓手机,对比现在的学区房,择校费,美国顶尖大学高额的学费是不是巨大的社会进步呢?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应该大胆的探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课程的现状

下一篇: 网络课程的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