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构建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模型
 
更新日期:2021-11-02   来源:   浏览次数:1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思维导图融入教学组织,重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的基础概念和体系介绍部分,教师进行纯线下的传统授课。通过在课堂上介绍思维导图概念和绘制方法

 
 (一)思维导图融入教学组织,重构混合式教学。
在课程的基础概念和体系介绍部分,教师进行纯线下的传统授课。通过在课堂上介绍思维导图概念和绘制方法,在讲授部分和学生任务中逐步引入思维导图的应用,将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教授给学生。在任务教学部分,教师进行混合式授课,以思维导图为轴,串联融合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思维导图作为线上学习的成果要求,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构建认知体系;同时将学生的知识内化路径展示出来,方便教师检验线上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在线下课堂中,以学生们完成的思维导图为中心,开展思辨、讨论、反馈和评价等教学活动。教师既能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偏差,又能通过学习互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思维导图融入教学活动,提升“两性一度”。
思维导图融入教学活动主要分三步骤进行:1.线上课堂在个人层面开展,通过思维导图,初阶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单任务。2.线下非课堂的讨论活动在小组层面开展,在教师引导下实现思维发散,完善思维导图。3.线下课堂活动在班级层面开展,在同伴教学法下,学生代替老师成为了主导者和评估者。组与组、人与人之间实现思维碰撞,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讨论、发散和重构,最终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三步走,提升“高阶性”。从模型图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前两步,利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对比和讨论。教师既检查了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成果,查漏补缺,确保低阶知识层级(记忆、理解、应用)的实现;又保证了思维导图的完整性,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教学活动第三步,基于小组思维导图,教师砍去思维导图的细枝末节,降低认知负荷,刺激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对话、辩论、评判,重构思维导图,拓展思维边界,发展高阶知识层级(分析、评价、创造)。
思维导图三次迭代,提升课程挑战度。从活动设计可以看出,针对一个教学任务,学生要迭代思维导图三次。其中第一次是个人活动,后两次是基于团体活动进行的。不断地推导和重塑认知体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课堂上频繁的对比、评价、整合、归纳活动,能提升课程的挑战度,符合“金课”的“增负”要求。
思维导图碰撞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思维导图的迭代过程就是同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思维导图能够将众多的知识和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从而极大程度地实现创新。
(三)思维导图融入教学资源,培养创新意识
借鉴软件模型,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初期,学生的最佳工具是白纸和马克笔;但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学生能够借鉴软件中(如:Mind manager和Process on)的思维导图模型进行分析,如六合分析法模型、PESTLE商业分析模型等,借用这些思维导图模型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培养创新习惯和精神。
引入网络资源,实现实时互动。“蓝墨云班课”软件的各项功能使得实时评测、实时投票和实时分析反馈成为可能。它结果及时、数据可视、基于微信、人机互动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得可观公正的评分,从而清楚认知其学习薄弱点和个体水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构建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模型

下一篇: 构建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模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