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桂东北瑶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识别性”设计策略
 
更新日期:2021-11-08   来源:   浏览次数:1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桂东北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发展现状问题人是形成的聚落的基本组成单位,承载着村落文化景观的活化功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与外界交往不便

 
 1桂东北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发展现状问题
人是形成的聚落的基本组成单位,承载着村落文化景观的活化功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与外界交往不便、信息不通、教育水平不足、就业机会匮乏等问题使得大量原住人口外流,村落中常住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上升,村落文化景观的延续性遭遇严重危机。村落内保留了大量外迁原住人口留下的废弃宅院,占据良好的土地空间而不加以利用,村庄内部建筑逐渐“空心化”。人口的流失、建筑的空置、居住的分散化使得桂东北地区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落,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传统建筑以砖木材料为主,大部分被自然环境所侵蚀,年久失修,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传统建筑逐渐走向一种全盘丢弃式的衰落,原有的传统宅院被闲置或拆除新建,新兴建筑形制覆盖渐广。村落居民利用新兴混凝土建筑材料,抛弃传统的建筑模式,追寻稳固、气派、体面的建筑特征,建筑风格和色彩与传统乡土气息格格不入,是生搬硬套式无辨识度的建筑形态,严重危及了当地景观特色的独特性。
物质和精神层面文化景观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空有外表却没有内在意识形态的文化景观,犹如缺乏精神的行尸走肉。现阶段的村落发展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建筑由于劳动力的外流,构造、雕刻工艺无人继承,某些民族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传,传统文化遭遇无人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受新生文化的冲击,地域文化在夹缝中生存,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风貌受文化复合性影响较大,村落景观和乡土建筑被淘汰的周期变短,村落转型过程盲目混乱,多种文化交融碰撞使得关键性村落特色文化淡化甚至消失。
2桂东北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识别性”设计策略探讨
村落景观中历史建筑本体等人工环境与丘陵、河流、水塘、树林等自然生态因子相联相生,每一个景观要素都与整体具有不可分的重要联系,只有将具有关联性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全部纳入保护范围中,才能真实体现出山水格局与传统村落间的和谐稳定氛围。桂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汇聚之地,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周围环境、空间、人物等“物质空间”为载体,所以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环境的保护必须将村落民俗文化及其衍生的社会、物质环境加以整体保护。传统文化与物质空间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物质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保护传统文化的整体性除了要维系原有的物质环境之外,还应尽可能地培育和发展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的社会环境,应避免人为地将其中一方面割裂开进行保护,比如只对瑶族传统服饰或编织物进行物质性保护,而忽视了对这些传统工艺的发掘、传承和发展。
1994年由日本奈良就《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原真性检测条款为主题举行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会议”中,对历史遗留中的原真性概念深入性进行表述,原真性即原创真实的特性。对于桂东北地区传统村落而言,其主要包含蕴藏村落历史印记的物质文化遗产、周边景观特征和非物质遗产,“原真性留存”的策略并不是一味的恢复到原状,而是减少当前社会现代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在充分考究传统村落在不同时期的“真实”的历史印记构筑因子之外,确定物质文化遗迹周边的景观风貌、建筑的“营造法式”及节点空间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其特性信息,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通过对自然环境空间、建筑空间、文化环境在符合真实性原则下进行有机更新和再利用,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由于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形成是在逐渐满足人们的感知需要动态演变的,且与空间层次、空间意向、空间体验相关联,存在于各个场景组合之中。村落景观中的各点、线、面要素依据一定的关系呈现出连续性特征,不同形式组合而成极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以客观物质形态存在,通过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以达到历史景观信息的时代链接,从而形成可持续性延展的聚落景观信息。因此,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我们所认定的某个客观物质形态或者我们对某种空间功能判断,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可持续延展性,不同的景观空间随着景观信息元的脉络而不断变化,从空间层面隐现民族文化个性。在具体的设计中,首先要从传统的对“物”表面的静态保护转变为对“物”隐性的景观信息元的活态的保护;从注重对“物”实体的片面保护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需求保护;从过去的片段式景观信息链保护转变为活态的空间延续性保护。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桂东北瑶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识别性”设计策略

下一篇: 桂东北瑶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识别性”设计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