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需求来看,健康、养生、康养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从消费行为上来看,“无接触度假、近郊游、预约游览”是需求的转变方向;从产业层面看,“转型、自救、流量、智慧化、直播带货”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健康旅游迎来发展新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正在从“温饱型”向“健康营养型”转变,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疫情过后人民的消费需求变得更务实、更健康,疫情加快健康旅游新的细分旅游产品的发展。在“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健康旅游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旅游和健康需求的新方式,出现了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等市场热点和健康观光体验旅游、健康学术会展旅游等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康养旅游的客群主要来自银发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对健康生活高品质追求的人群,且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基数达,整体呈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态势。据山东省48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来看,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和发生死亡的高危人群,平均患病年龄在58.47岁,这些人群在痊愈以后,对健康旅游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此外,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文化旅游部《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中的进一步落实,康养旅游将迎来突破性发展机遇,成为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近郊微度假模式成为新主流
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出游意愿明显增强,出于对疫情反弹的担忧和各地防控管制政策变动的担忧,短途游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亲子游等“一日游”“二日游”形态的近郊微度假成为新主流。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度中国旅游行业分析报告》显示,疫情过后,人们短途周边游是以往的2倍以上,从疫情前的20.8%提升到75.9%。全国旅游短期内会出现省内周边游的旅游高峰现象,3-4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省外其它城市旅游景点的大范围旅游高峰,自然风光类与休闲度假类旅游景区,成为疫情结束后旅游热点区域。由于人们周边游的意愿会越来越强烈,同时“城市群”的人口红利不断释放,对旅游产品的黏性也提出更高要求。对旅游经营者来说,如何让游客实现多次游玩,并且实现更多的旅游消费,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
(三)“云旅游”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
疫情发生后,景区关闭、商场停业,居家办公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宅在家里”,使线下旅游体验成为了奢侈品。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的普及与使用,“云旅游”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新动力,坐在家里游景区成为了一种时尚。“云旅游”以模式新颖、形式多样和公众接受度高,推动产业价值融合和再造,蕴含着可观的经济价值。得益于景区的数字化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就是在行前,让游客通过VR看云南、全景直播等平台功能提前熟悉景点情况,提前智能规划好旅游线路。数据显示,在一款名为“博物官”的APP上,覆盖全国500余家线上博物馆,其中以一二线为主的城市300个以上,涵盖全部省级重点博物馆、130家一级博物馆、以及市区级博物馆,为网友提供全国性博物馆陈列展览近千个,火爆全网。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全景故宫”项目,利用360°全景摄影的方式逐一记录故宫各个院落。打开“V故宫”带上VR眼镜,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深度探访,真正“走进”养心殿,还可以探秘乾隆“秘密花园”中的倦勤斋,相比于走马观花的实地旅游,“云旅游”可通过实景直播、专业讲解、科普讲座等多种媒介,为游客提供全方位观感。“云旅游”不仅适用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疫情过后同样大有用武之地。通过“云”上览、线下游,可让游客对目的地形成更加可靠的预期,进而节约出游时间、成本,让旅游更精准、更愉悦。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更多的是扩大见闻、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