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思政辅导员往往采取传统模式开展工作,即依托成熟的教材,通过课堂授课、谈心谈话等方式展开,但这种“大水漫灌”式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学生的校内生活数据加以甄别,及时发现特殊学生,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当前一些高校基于学生校内生活数据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无声资助”正是“智慧校园”在学生服务方面的现实应用。同时,“智慧校园”的智能化属性使得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得意共享,通过演算模型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偏好及时调整思政课的授课方式,让思政课真正“听得懂、读得透,能理解”。
(二)拓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思政教育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化工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智慧校园”不仅具有内部联通的功能,其强大的信息抓取能力可以为思政辅导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料,开拓学术视野,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而这类素材多以短视频、Vlog、海报甚至游戏等形式呈现,兼具通俗性和互动性,能被学生广泛接受,将教师的精力从以往的教案编写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课堂氛围营造和思想引领上。其次,“智慧校园”不仅是一个计算大脑,支持他工作的还包括摄像头、传感器、门禁等硬件设施,一系列的设备联动可以依照每名学生的生活学习轨迹形成独一无二的画像,从学生的学业、心理、文明养成、理想信念、社会公益等角度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学年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让荣誉和奖项实至名归,起到正向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三)优化思政辅导员工作方式
思政辅导员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但现实情况是许多思政辅导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花费在事务性工作中,用传统的方式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无力真正走近学生,联系学生。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海量数据完全可以经过算法模型在段时间内形成工作所需的大部分资料,将思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地辅导抑或是开展政工间交流,提升思政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智慧校园”无形中为学生和思政辅导员搭建起新的沟通渠道,这种渠道相比线下的面谈更加便捷和私密,有助于打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天然隔阂,了解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当然,这种双向的交流渠道也是一种作为评价方式,将学生对思政辅导员作为其考核的部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