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足服务国家战略推进需要
在推进“一带一路”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趋紧密。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74万亿元,同比增长7%。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海南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家改革开放新的制高点,与东盟的经贸交流不断加强、合作不断深化,2017年起,东盟成为海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海南对东盟进出口277.69亿元,增长42.3%,占30.7%。不管是对内地,还是海南来说,东盟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基础,对相关语种教师的在职培养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外语人才,进而实现语言互通的关键。2020年底,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接受杨澜专访时谈到:“当然说到吸引人才,我一定要强调培养,因为海南的发展光靠‘外来和尚’是不行的,必须还要靠‘本地和尚’,甚至还要自己培养‘和尚’”。引进和培养相并重,只有加强对东盟小语种教师的在职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向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才能满足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港战略推进的需要。
(二)满足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
近年来,内地和海南高校对东盟小语种教师的需求主要是以填补岗位空白为主,但随着引进力度的加大,用人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东盟小语种教师的质量提升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东盟小语种教师队伍成为高校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新目标,须从建立健全在职培养供给机制方面入手,提供有效培养供给,从而促进新目标的实现。
(三)满足教师个性化培养需要
教师个性化培养需要受内外因素影响,一方面源自于自身存在的不足,东盟小语种教师队伍整体呈“三低”:低学历、低职称、低收入,“三不足”:留学经历不足、综合知识不足、教学经验不足。这部分教师对在职培养需求强烈,急需通过在职培养来弥补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所在高校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互联网+”教育、自身专业、兴趣、研究方向等因素产生的对组织的个性化培养需求,这部分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长期得不到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