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疫情防控常态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更新日期:2021-11-19   来源:   浏览次数: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混合式教学,其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面授学习与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发挥优势互补,以有效提升课程实际教

 
 混合式教学,其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面授学习与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发挥优势互补,以有效提升课程实际教学质量。
为适应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的新形势,满足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需求,针对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优缺点等系统性的认知与理解,本研究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其科学的必要性,其不但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传统教学范式的“线上”弊端,而且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适应现代新工科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基本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高校的疫情防控风险与压力,其客观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是新形势下在兼顾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提升课程授课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后疫情时代,不但要求按照“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正确佩戴口罩,隔位就坐听课”等原则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而且要将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正常教学秩序与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小化,考虑到在疫情初期,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线上网络授课方式弊端日益突出,混合式教学因其“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的特性,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时空局限性,其以线上课程预习、授课、实践练习与课程反馈,线下分组实现答疑、翻转课堂讨论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做好课程授课的同时兼顾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给出了具体可执行、操作性强的解决路径。
(2)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是理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教学需求的必然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新时期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混合式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范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有机结合了互联网线上“微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对传统教学资源与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互动,使得师生研讨、答疑等必要教学环节更加畅通。同时,其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的核心理念,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尤为适用,其不仅可较为有效地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系统中诸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学生厌学、课程学习主动性与课堂参与性不强等问题,而且较好的适应了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3)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是践行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新科技、产业革命及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实践的本质要求。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计算思维、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等核心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为学生今后从事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奠定基础。然而,现行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因其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与控制,学生被动式地接受、学习,则易忽略学生对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探究能力与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则采用技能、态度和能力驱动学习的主要模式,秉持“教”与“学”相统一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问题,通过有效利用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等教学手段实现交互式的线上授课,搭建问题导向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及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创新与未来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线上教学的优势,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网络资源整合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变革,亦是当下“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其客观上迫使高校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尝试新型的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学生学情、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条件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优化重构和综合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形成教师“乐教”与学生“好学”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疫情防控常态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 疫情防控常态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