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更新日期:2021-11-19   来源:   浏览次数:2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的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异化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由主体所创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的“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异化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由主体所创造,支配的客体却支配控制着主体。异化理论最初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出现的,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都是从绝对精神这个主体中分化出来的,在他看来,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就是“自己变成他物和自己扬弃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再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形成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指出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我们应该将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使人的目光从天国生活降到尘世生活,关照人本身的现实性、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但是,费尔巴哈并未找出现实世界中压迫人、统治人的根源和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其理论带有极大的抽象性,致力于通过改善宗教来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德法年鉴》上所发表的两篇文章,异化仍旧停留在政治、宗教和人的异化上,到后来发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提出劳动异化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的异化观,指出异化的主体不是费尔巴哈所描述的脱离现实关系的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观点或思想,而是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实实在在的人;并提出了产生异化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而到了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思想和观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作了大篇幅的阐释,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就是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种与其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考察外部经验世界的基础之上,透过物对人的控制即物的异化现象现象分析洞察其现象所产生的内在根源及其本质,物的异化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为此,马克思不仅考察物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人的异化,由此形成动态性的全方位的逻辑框架。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如下:
规定一: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以雇佣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成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被明码标价。资本家凭借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无休止的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人只能获得其生产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无偿攫取。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价值就越低,所得到的财富就越低。物的世界的增值相伴随的是人的世界的贬值,物的世界的极大丰富伴随的是人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被压抑,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资本家对其的剥削则更甚,为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愈加严重,甚至会出现经济危机。工人创造的牛奶资本家宁愿倒掉也不愿意分给贫苦的工人,其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支配和控制人。“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规定二:人与人的劳动过程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从劳动结果的角度所作的考察;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异化关系,这是从劳动过程角度考察的。从简单协作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资本同劳动的关系从形式的隶属转为实际的隶属,资本逐步实现了对劳动的绝对占有,工人所受的剥削也愈加严重。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被固定在某一狭小的领域,不能自由选择其感兴趣的活动,本该由人所支配的机器反过来支配人,控制人,人变成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成为机器的附庸。在劳动这一过程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再能够自主发挥各种力量,而是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着单调乏味的工作,他们体验到的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而是被奴役、被束缚的压迫感,这个在应然意义上确证人类本质的活动即劳动变成一种让人厌恶的事情,不劳动的时候满心欢喜,一旦开始劳动,人们就避之不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下一篇: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