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关于茶食品开发现状
 
更新日期:2021-11-22   来源:   浏览次数:5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茶食品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促进茶产业发展。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茶产业发展依然受到很多制约,其一

 
 茶食品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促进茶产业发展。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茶产业发展依然受到很多制约,其一就是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但消费市场扩增较慢,行业创新能力仍偏
弱,导致市场库存不断加大,供需不对等现象加剧。由此可见,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扩大发展的必然趋势。茶食品无疑是茶叶深加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茶食品是解决茶产量过剩,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与此同时,大量中低档茶的香气与口感都差强人意,市场竞争力低,销路受限。但这部分茶叶的食用价值依然极高,经不同处理后加入食品,制成各类茶香可口、营养健康的茶食品,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打开了茶叶的销售市场,增加茶农收入,一举多得。
1 茶餐类食品
茶餐类食品,指以茶为原料,搭配其他食材或添加剂,通过加工、烹饪的方式制成主食或菜肴。茶主食是以常见传统主食为基础,辅以不同方式增加茶成分。比如,利用冲泡茶叶后得到的茶汤用于煮饭和煮粥,或用茶水进行和面,进而再用于制作茶面条、茶饺子,甚至可进一步发酵后制作茶面包。由此制成的茶主食口感清新独特,有淡淡的茶香,深受消费者喜爱。茶菜则需要结合烹饪工艺,令菜肴中茶和菜的味道相得益彰,不仅味道鲜美,风格独特,而且营养价值高,使味蕾与身心同时获得满足。
茶叶入菜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入菜,也可以先制成茶汤,或者磨成茶粉,甚至只取茶香。由此开发出的茶餐类食品种类众多,传统佳肴中,既有经典名菜诸如龙井虾仁、樟茶鸭,也有市井美食茶叶蛋、茶豆腐等,还有随时代发展,不断开发而来的 “红茶”火锅、绿茶沙拉、茶汁鱼片等等,不尽其数。
通过不断尝试各类茶叶与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研究茶叶与调味料、添加剂的相互影响,探索茶叶成分在烹饪中的作用机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茶叶在烹饪中的一些运用原则,初步掌握茶叶入菜的用量用法,明确茶叶在烹饪中具有去腥解腻、赋予茶香、提高营养价值等作。
2 休闲茶食品
休闲食品也被称为吃着玩的食品,一般指人们在休息、空闲时所吃,用于消磨时间的一类食品,常见的休闲食品包括膨化食品、坚果、干果、蜜饯、肉制食品等。长久以来,休闲食品广受市场青睐。伴随休闲食品市场日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一种“吃着玩”的食品,休闲食品需要用更丰富的口感和更高的品质吸引消费者,尤其面对消费对象年轻化的趋势,新奇、创新的口味特征是关键因素之一。休闲茶食品由于添加了茶叶成分,不仅带有茶香,更有茶独特清新的风味,相比于同类型的传统产品,口感、滋味丰富,整体感官品质更胜一筹。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的健康营养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行业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消费者在选择休闲食品时会特别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影响,追求绿色、天然和健康的食品,这与休闲茶食品的特点相符合。茶叶中的营养素和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利尿、缓解疲劳等保健功效,配料中添加茶叶成分的休闲食品满足消费者低热量、高营养的需求。
作为我国休闲食品消费市场的新宠,各类新型休闲茶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趋向好的市场环境,不断深入的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生产经营茶叶的单一业务,扩展形成多品类和深加工产品矩阵,并逐渐规模化,众多茶叶品牌企业都已陆续推出了系列茶食品。如天方集团推出的茶香果脯、茶饼干、八宝茶等产品,天福茗茶推出的茶糕点、茶蜜饯、茶糖果、固体饮料等。此外,传统食品加工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转变,同样需要积极调整,加入茶叶等健康元素是当前的主要做法之一。
目前,拓展休闲茶食品业务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真正具有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茶食品企业却很少。一般来说,传统茶叶生产企业不熟悉休闲食品生产流程,研发能力有限,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尤其在转型初期,开展休闲茶食品生产困难较大,产品创意与品质得不到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食品企业则需要提高对茶叶的认识,才能更好利用这种原料,从而生产出品质稳定、风味突出、营养价值高的产品。两类企业各有所长,但也各有局限,如何取长补短,促进茶食品行业的发展是未来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我国还未建立休闲茶食品产品品质评价体系标准和产品标准,技术与标准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休闲茶食品市场的发展与推广。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茶食品开发现状

下一篇: 关于茶食品开发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