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复杂,教学方法不合理
“电工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类课程,其最大特征是内容多、信息量大。在各个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大部分工科专业(土木、化工、机械、材料等)电工学课程由原来的《电工技术》(32学时)和《电子技术》(40学时)两门课程调整为《电工与电子技术》(48学时或32学时),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电工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缺乏系统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学生只能记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结论的具体证明过程,学生往往在细节知识上死记硬背,知识碎片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逻辑思路活跃的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低,很难进行深度学习,无法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开展深入研究。
2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新型人才
“电工学”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授课模式,教师以PPT形式讲授法为主,学生观察法为辅。该教学模式缺点明显:师生、生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缺乏高阶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跟上时代、行业和专业的发展;教学的过程是老师知识传授而非学生能力训练,人才培养无法实现智慧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电工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从平时表现、实验环节和期末考试成绩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导致学生的学习策略出现偏差,大部分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练习,死记硬背知识点应付考试,最终造成学生孤立地学习,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学习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