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新媒体的诞生,戏曲艺术迎来了一场全新的传播形态的变革。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后戏台时期”,这个时期的戏曲资源保存虽不全面,但通过数字影音技术实现了戏曲的数字式查阅;2005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整的保存;2015年,文化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两年内全国要对各地地方剧种进行全面的普查,此次普查进一步明确了要对各地戏曲资源进行收录,建设专门的戏曲数据库;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计划在福建省建设全国地方戏曲资源数据库。
截止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50余个戏曲数据库及资源集成式网站,大多由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院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建立,实现了戏曲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戏曲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但这些公益性质的数据库发展程度普遍比较低,建设完整、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数据库较少。而当前一些科技公司,如酷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酷狗APP“戏曲专区”的日播放总量超过10万,具有商业价值的戏曲数据库的发展由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和用户量,发展比较快,但这些戏曲资源权威行相对较低、且资源不够完整。可以看出当前全国各地的戏曲数据库发展现状。同时,我国数据库的建设初衷为数据的保存而非利用,因此之后的大多数戏曲数据库都是以传承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当地民间戏曲数据库的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而覆盖全国戏曲资源的数据库数量不到总数的一半,创新运用程度低。亟待利用信息技术将海量且分散的各地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打造一个集数字采集、开发、展示、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才能更好地将戏曲数字资源加以创新应用。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开始,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就将部分特色川剧进行了数字化处理,2017年四川开始开展川剧名家名剧数字化保护。现目前已建立专门的川剧数据库及集成式网站十余个,川剧数据库建设方主要为高校图书馆:如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利用AI技术建立起的数字化川剧图书馆,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也在各自图书馆内搭建了数字戏曲专栏,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珍贵的川剧资源,但这些数据库开发方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管理与数据库建设标准,导致各数据库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另外还有一些川剧的资源集成网站,如四川文艺网、中国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等网站专门整理了川剧资源,但这些数据库建设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内容不全面,用户少,且缺少科技公司和商业化的投入,导致网站建设现状相对落后。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涉及全国戏曲资源的数据库,专门收录了川剧的戏曲资源,但这些全国性戏曲资源数据库中,只有不到5个数据库对川剧的收录比较丰富。由此可见,川剧数据库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建设进度相对落后,缺陷及改进措施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川剧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研究具有研究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