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提议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发表“多彩、平等、包容”主旨演讲,提出“交流互鉴”新文明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文明观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族化的时代潮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和发展的宗旨高度契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日益旺盛的跨文化交际需求。新文明观秉持三点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意味着新文明观是建立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基础上,接纳世界是一体多元的。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多个侧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文明中或许有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质不会改变,这本质追求正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和最大契机。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这说明新文明观反对所谓的“优势文明”单向输入,支持尊重、平等、友好地进行多元文化“双向交流”。尊重其他文明的知识和理解,平等地对不同文化观点和现象进行介绍,放下误解和偏见,友好地交流借鉴传递真善美,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各类人类文明只有先后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漠视、贬低、否定其他文明的单方面文化输入都是文化霸凌,只会造成文化误解,增加文化隔阂,提高跨文化交际成本,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新文明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用“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存。欣赏借鉴优秀成分,理解包容异我部分,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聚焦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初具成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人民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更加旺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一带一路”新文明观为民心相通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与沿线国家、地区、民众人文交流的价值接受和文化认同,实现基于文化历史、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层面的民心相通,实现和谐共生、共创共享、和平共存等基本理念的特殊价值和吸引力?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挖掘民心相通的关键点,探索民心相通的落脚点,是“精耕细作”新文明观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