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性
 
更新日期:2021-11-29   来源:   浏览次数:1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我国网民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我国网民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从年龄结构来看,10-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34.7%;从职业结构来看,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高,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8.8%。网民主体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参与话题讨论。“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高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深受网络信息以及网络舆情的影响。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了新发展趋势和规律,教育领域也逐渐由现实社会空间向网络社会空间延伸。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使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同时在所难免的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严肃新闻的漠不关心、对娱乐报道的过度追捧,对谣言谎言的麻木不仁,使高校大学生将网络空间变成逃避抑郁的精神乌托邦,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价值偏离、信仰迷失和心灵荒芜等问题。面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复杂情况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在本质上指教师与学生通过反复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形成的一种话语主导力、一种思想塑造力和一种价值引领力。高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阵地和传播前线,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和推广,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焕发生机活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带来契机。
首先,网络舆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内容。互联网的开放、交互和跨时空的传播特性,使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及价值观之间相互整合、碰撞、交汇,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语境和文化空间。全球化语境下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交流融汇、冲突激荡,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话语表达方式。伴随着一次次网络舆情出现的各种流行语和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契合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需求,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现实的素材和资源。
其次,网络舆情营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氛围。虚拟网络平台已然成为大学生展现才华、学习充电、休闲娱乐、减压释放的自由空间。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积极敏锐,追求个性发展和自由,网络舆情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顺应了大学生希望广泛了解多元文化,关注并参与主体间信息沟通交流,提高自己话语的有效性的要求,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网络话语氛围。网络舆情视域下受众话语表达方式和氛围需求的改变,无形之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向艺术化、生活化方向转换。
最后,网络舆情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渠道。互联网的开放隐匿让网络舆论的内容和载体变得丰富多样,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从现实空间向网络全媒体延伸提供了契机。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实质上是话语传播的平民化、大众化的结果,客观上源于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的有效互动,这种双向传播模式打破了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之间的沟通藩篱。网络舆情可以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广泛开展交流和讨论,同时也让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空间和传播渠道增大,为捍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网络阵地提供了机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性

下一篇: 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