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师制”培养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是一门专业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地软硬件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改变目前学校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薄弱的现状,学校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导师制为纽带,构建“导师主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四位一体”成长指导体系,学院负责具体管理,完善导师选聘、工作考核、质量评价等制度,加强师生管理。导师按照自身科研项目工作需要,在高年级学生参与帮助下,指导大一学生学习C语言理论知识,及使用Microsoft Visual C++6.0、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进行编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及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可熟练使用程序开发工具。指导大二学生学习计算机组成、数字逻辑、单片机等课程,了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电路搭建等知识,可使用FPGA、单片机进行功能性产品开发。同时可在高年级的学生带动及导师指导下参与校级、省级的各类竞赛及具体项目上的文档编写工作。通过此模式—“导师制”培养,以带促学,使学生摆脱进入高校学习初期迷茫的困扰,有指导性地学习,逐渐明确自己的学习及努力方向,同时掌握计算机专业软硬件基础知识及语言开发工具、单片机等开发实践动手动力,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课程专业基础薄弱及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导师制”模式学习习惯,为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可尽快地适应和融入导师培养模式教学,奠定的基础。
2 教学模式改革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课程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课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应该分为理论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课程侧重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嵌入式系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能够支持学生按照个人的特长进行实践课课题的选择。最好是能够引入一个完成的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流行的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以及研制流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实践课可以采用导师制方式进行。由多个课程老师提出选修课程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如果能够结合课程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践开展一些小课题的研究更好,并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3.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及工程实践项目有机地结合,而传统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材侧重理论知识,并且缺乏配套的工程实例学习。因此,在历届授课过程中,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急需一本能密切结合教学实际的应用型精品教材。实验指导书选用教师团队根据实验室实验器材及课堂教材编制的实验指导书。课程教材选用华清远见嵌入式学院刘洪涛等老师编著的嵌入式Linux C语言应用开发教程,其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在该教材中,重点介绍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同时最后一章节综合使用前面章节中讲述的应用开发知识,讲解比较完整的项目案例,以便学生巩固前面章节中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该教材的三大特色是:①提供丰富案例,搭配优质实验内容;②赠送全套教学辅助资源,包括PPT课件、源代码等;③全新升级移动学习版,除了上课外听教师讲解外,学生可以扫描书中二维码,预习复习时观看微课视频。总之,本教材具有较强的实践代表性和工程应用背景,获得了教师学生与学生良好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