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从“开始”和“着手”互换后句子的合法性看词义组合差异
 
更新日期:2021-12-02   来源:   浏览次数:23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们无法从孤立的一组同义词直接识别他们词义的差别,所以我们要从他们各自所在的语言语境中观察。因此,首先我们依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

 
我们无法从孤立的一组同义词直接识别他们词义的差别,所以我们要从他们各自所在的语言语境中观察。因此,首先我们依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句子,初步呈现了“开始”和“着手”的词义组合特点。
(一)“开始”和“着手”可以互换
1a. 要了解学科的特点,可以从生动的直观着手,也可以从抽象的理论着手。 +
1b. 要了解学科的特点,可以从生动的直观开始,也可以从抽象的理论开始。 +
2a. 郑之蕃即根据学校规划,着手筹办数学系。 +
2b. 郑之蕃即根据学校规划,开始筹办数学系。 +
3a. 他与妹妹金月苓开始学习歌曲创作。 +
3b. 他与妹妹金月苓着手学习歌曲创作。 -
在保证每组的两个句子在语法上均属合理上下文的情况下,对以上含“开始”和“着手”的三组例子进行了测试。其中“+”代表接受程度高,语感上可以接受,语料中也有实例。[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四个句子均可以找到同样搭配下使用两个词的实例,比如“从……着手/开始”“着手/开始筹办”等,为方便比较,本文将关键性搭配外的其他句子成分确定为一样的。]“-”代表接受程度低,在语感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语料中没有找到实例。这个测试结果表明“开始”和“着手”的差异是由语义引起的,而非语法。
在前两组互换后接受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二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动词“开始”与它的主语的关系更加紧密,强调主语当前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而“着手”关注的是动词本身在时间轴上的进程,如果把一个动词在时间轴上无限拉长,它强调动作已经发生(相对发生)并且引出动作发生后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具有指出“突破口”的含义,当需要强调这些方面的时候会在句子中表达出来。比如2a用“着手”,这个动词包含了为“办教学楼”而准备的一系列工作,但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1a把这些工作表达出来了。2b说的是主语使“办教学楼”这个动作发生,打破了之前不存在的状态。
第三组可接受程度的高低是“开始”和“着手”在风格上的不同,风格可以从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根据检索所得语料发现,“着手”在法律条文、会议文件、或是会议正式发言等场合使用,更多与“制定”“筹办”“研制”等词搭配,表义更加庄重,严肃。3b接受度低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生活化的语境,用“着手”显得过于正式。但是当3b这种生活化的句子用在人物传记等正式的书面语体中的时候,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就像例4一样,语体不同,接受度也不同。
4. 大家介绍说,这个青年酷爱文学,正在着手写一本书。
(二)“开始”和“着手”不可以互换
5. 后来就背靠一棵白杨树,坐在湿漉漉开始/*着手泛潮的土地上,闭目休憩。
6.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黄素珍开始/*着手喜欢这些复杂的眼光?
7. 惹得房东大妈高兴几天之后开始/*着手发愁了。
8. 从那时起,基恩开始/*着手大量地吸毒,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不可互换的这三例更清楚地揭示了二者词义的不同。例5表明了“着手”的语义上的主语必须是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着手仲裁法的起草工作”这个句子中虽然用国家机构做了句法上的主语,但是“起草仲裁法”这个动作真正的施事仍然指向“机构”里的成员。例6例7表明,“着手”不与带有主观情感倾向的词义搭配,通常在中性的语言环境使用。例8和前三例共同表明,“开始”对所搭配词义的感情色彩没有限制,可以在中性、褒义、贬义之间互相变化。
此外,我们在语料中找到了“开始”和“着手”连用的语言事实,且只呈现为“开始着手”的序列组合,不可以改变顺序:
9. 10年前,美国的癌症研究者已经开始着手做转移基因注入宿主细胞的实验。
10.该建议进行充分论证和审议后,开始着手有关工作。
11.如果我现在开始着手,该经过怎样的一条途径?
12.铁木真也很快从温柔乡中惊醒,开始着手收集部众、重振家业。
当“开始”和“着手”连用时,在语境中显现出的词义区别与上文中1a.1b和2a.2b的相同。“开始”关注的是状态的变化,仅强调新状态的发生。“着手”关注状态开始以及开始后的具体措施。二者连用时,“着手”只突显“具体措施”这个信息,表“状态开始”的语义隐退了,交由“开始”承担,所以呈现的是“开始着手”的序列组合。用同样的思路解释“着手开始”解释不通,会出现语义重复或逻辑不通的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开始”和“着手”互换后句子的合法性看词义组合差异

下一篇: 从“开始”和“着手”互换后句子的合法性看词义组合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