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分析与学情分析
 
更新日期:2021-12-02   来源:   浏览次数:1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第一门思政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笔者通过与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第一门思政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笔者通过与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以及合作企业的走访,在总结多年的授课经验和一轮课程整改后,将本课程的目标明确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培育“三有新人”。同时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将基础课分为四大模块,即模块一“青春抉择篇”;模块二“爱国教育篇”;模块三“道德修养篇”;模块四“法治建设篇”。模块一下设“专题一 战役小课堂-‘疫’战青春 践使命担当;专题二 认准历史方位,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专题三 答好新时代青春之问;专题四 坚定理想信念 把握人生航向”。模块二下设“专题一 弘扬中国精神 做忠诚的爱国者;专题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模块三下设“专题一 道德之本质-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专题二 道德之源泉-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专题三 道德之准则-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专题四 道德之光-向上向善 知行合一”。模块四下设“专题一 知法懂法-走进法律 宪法至上;专题二 尊法学法-法治体系与法治道路;专题三 守法用法-培养法治思维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授课对象是高职大一学生,现在大一新生基本上是00后,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00后们在学习基础课方面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00后的学生个性化差异比较大,知识储备也不一样,与此同时他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却很强,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普遍知识面广,思想较为敏锐,接受信息和新生事物快,但缺乏深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如看问题比较偏激,是非观以及鉴别能力较弱,容易被一些为了博眼球而颠倒是非的自媒体所左右,产生偏激情绪;与此同时,他们个性张扬,喜欢通过微博、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在公众面前展现自我,期待被关注。基于此,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块“白板”,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主张。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他们往往将重心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以期毕业后能够在专业领域中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同时,一般而言,专业课的成绩学分较高,在评奖评优中占很大比重,对于学生来说有显而易见的成就感。而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其效果的体现也是潜移默化的,这往往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程并不重要,可学可不学。再次,刚刚提到基础课理论性普遍较强,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如果教学方法不对,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认为教师只是在一味的灌鸡汤,只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在前面已经提到,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没有紧迫感、压力感,这就很难使他们真正重视我们的课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分析与学情分析

下一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分析与学情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