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看来,本原(本体、本质)是哲学的最基本内核、范畴。西方哲学所谓“本原”就是万物所由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存在,或者说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本。西方哲学本原说,始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他说:“物的始基是水”。其后,米利都学派阿拉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阿拉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者”。由具体形态发展到抽象的东西,四根说、原子说、实体说等等逐一呈现。
按照西方本原说的标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或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也有自己独特的本原说。如无、道、太极、元、理、心、空等等无一不是哲学范畴的“本原”。本原是由之所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如《道德经》中的“道”就是典型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古代哲学本原说,根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如,关于“水”是本原之由来。自然界各种生命的诞生,都与水密切相关,这是最初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这个物质是万事万物最大的抽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显然,这个“物质”其实就是抽象出来的“概念”而已。而且“物质”范畴与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概念还不一样,这是翻译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时,可以借鉴于中国哲学的本原范畴进行类比,这样或许解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原,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的本原。古代各家思想流派纷呈,解释社会、解释世界的思想主要有阴阳五行说、道论、气论、理气论。他们都构建了自己特有的本原说,如《道德经》“道”或“无”;玄学“本”和“无”;宋明理学“理”;明代心学“心”;佛教“空”等。西周初年,《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不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而且指出这些要素如何生成其他新形态。殷周时期,《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事物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事物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老子认为,在“有”之前,有一种状态,叫做“无”。《易经》中的“易有太极”和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都认为在太极之前,有一种状态,这就是“无极”。 张载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胜负屈伸之始”;“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因此,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宇宙并不存在虚无或真空,而是一个只有幽明之分而无有无之别的无限实在。张载虚空即气的学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猜到了本原的存在。按照西方哲学本原标准,“无”和“无极”不正是世界的本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