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如何“培优”是关键
 
更新日期:2021-12-09   来源:   浏览次数: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明确培优目标。这里所说的培优,不是简单的提分提能,而是为了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效衔接,为那些历史专长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

 
 1.明确“培优”目标。
这里所说的“培优”,不是简单的提分提能,而是为了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效衔接,为那些历史专长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为具有历史研究特殊才能的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培优”的目标包括“培志向”、“培知识”、“培能力”,三者当中,“培志向”是前提,没有志向的培优自然是徒劳无功。“培知识”是指有针对性地去拓展历史专业知识面,让这类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培能力”是关键,历史学科的“培优”要摒弃知识本位和应试训练的弊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专业化学习。学校、教师可根据本地的文化传统、师资水平、学校特色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培优”课程,建立和健全历史学科的“培优”机制,让历史学科的“培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
2.摆正自身位置。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有个盲区,这个盲区既是体制造成的,也有我们历史教师自身的原因。这个盲区是什么呢?即中学历史教师大都没有“门派意识”,缺乏振兴“本门派”——即史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教书匠。一个历史教师,他得有双重角色,一个角色是教师,一个角色是历史教师。如果说教师的职责是普度众生,那作为历史教师,即史学薪火的传承者,他还有发扬光大史学的职责和使命,可这个职责却被我们很多历史教师忽略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中学历史教师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史学方面的人才,去引导、去培养,让爱历史的人去学历史,让学历史的人去爱历史。大学教师授业,中学教师指路,可以想像,如果进入高校历史专业的都是有能之才,有志之士,“史学危机”自然就一去不复返了。
3.用导师制的策略去“培优”。
“把教师看做变革的动力并非牵强附会,……教师作为变革的动力是想做成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中学历史学科的“培优”还要从历史教师自身着手。古人曰“学高为师”,历史学科的“培优”既要对本专业知识深耕厚植,还要注重学科思想、学科态度、学科方法的培育。“培优”前提要求老师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史学研究能力,很多老师应该深有体会,那就是越是面对优等生,老师的压力就越大。如何“培优”呢?一句话,做个学术型和导师型的老师。学术型是指专业过硬,这是“培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型是要用学科导师制的模式去开展“培优”活动。导师制本意就是开展优质教育,造就高层次人才。导师制在高校业已普及,“高中导师制”在国内还没有完全辅开,但导师制的功能已获得许多人的认可,导师制在中学也必然有无限广阔的前景。中学导师制包括生活导师制,这是导师制中最普遍的一种,还有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等。北京八十中是由学生来选择导师,既学生根据自己特殊兴趣爱好来选择导师,这既有利于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优势学科上深入发展,而且,这种“学科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指导他们专业选择、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如何“培优”是关键

下一篇: 如何“培优”是关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