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不能简单地将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课程进行复制叠加。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实施,打破学科界限,以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从学科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职业岗位技能”导向的优势,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应衔接高职“技能”特征,在技能培养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拔高和归纳总结。课程计划中引入设计—实现项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吸引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让学生在进入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充满热情和兴趣。
2、师资配备
针对国际合作办学、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需求,面向国际视野,努力打造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选送优秀教师去海外知名高校或企业访学深造、参与国际学术及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外语执教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利用重庆市“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学校兼职,通过他们对学生实施短期培训、对师生开设学术讲座等形式,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及最新学术动态,努力提升教师科研及教学水平。积极选送教师去海外知名高校进行在职进修、访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等,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为国际合作办学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搭建校企业合作平台,在教学科研中,将企业生产与科研、课堂相结合,鼓励教师带着科研项目深入企业生产、建设一线调研,使产学研一体化,促使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使其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水平不断增强。
3、工程引领产教融合优势
立足社会需求,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内化为本科教学的常态化工作,固化在培养计划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四种模式,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校企协同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生及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建立海外战略合作基地等具体措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搭建超级实践大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和保障。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转型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出口,继续深造、创业,或者能够高质量的就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本科培养需要覆盖全产业链用人的需要,满足各类岗位需求,包括研发、市场、工程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类型。要求毕业生具备这些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能够在工作中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快速适应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