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新一轮审核评估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更新日期:2021-12-14   来源:   浏览次数:1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为解决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全面对照新一轮审核评估新要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1.强化新时代质量观。

 
 为解决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全面对照新一轮审核评估新要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
1.强化新时代质量观。新一轮审核评估明确要求高校牢固树立新时代质量观,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一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树立新质量观;二是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奖励质量成果;三是开展强化先进质量理念的研讨活动,逐步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2.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成立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全校内部质量工作的决策、执行和落实,组织协调学校、院部、基层教学组织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关系,推进和落实质量保障工作。在学校决策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的基础上,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牵头负责全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执行与实施,组织制定和督促落实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配套的各项制度。
3.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学校内涵特色而且不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学校质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质量标准作出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分解应尽可能科学合理,质量标准应明确、清晰和可操作。一是专业建设质量标准。鼓励各专业以通用标准为基准,结合专业特色制定专业补充标准,为专业建设和评估提供依据。二是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按照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分类,建立通用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补充标准,作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依据。三是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学业成就等在内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监控和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要高度重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
4.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内部质量评估体系由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部评估以及主要教学环节评估组成。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方面都已经建立了规范的评估制度,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但在院部评估、课堂理论教学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以完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一是院部评估。建立常态化的院部评估制度,出台关于院部评估的实施方案,定期开展院部工作绩效评估,规范院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二是课堂理论教学评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估与随机评估相结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三是实践教学评估。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要基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重点对以上环节开展评估工作,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实践教学过程,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对评估原则、评估目标、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流程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按照既定方案组织专家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估,把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关”。五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估。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科学地设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实施方案,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
5.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要实现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需要建立“三大机制”:一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明确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流程、评价周期和相关责任人;定期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审查、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及课程考核方式与内容的审查等。二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通过收集和整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质量评价数据和学生表现评价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结果,对毕业生达成毕业要求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定毕业要求达成度,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三是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开展毕业生跟踪、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调查,根据所获得信息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持续改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新一轮审核评估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下一篇: 浅谈新一轮审核评估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