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召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发布两年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分委会)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下)于2020年4、5月由外语教学与教研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相继发行[14]。其下册含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该指南提出了对本科日语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各高校进行日语专业课程建设、开展教学活动的新的依据。从《日语指南》中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来看,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等思政元素已刻不容缓。
1高校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当代高校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逐渐疏离中国文化,不能熟练、有效地用外语,甚至不能用母语表达、传播中国文化,母语文化失语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日语专业学生往往对日本的新年文化极其了解,能说出“門松”、“鏡餅”、“初詣”、“おせち料理”、“お雑煮”、“お年玉”等新年习俗,但提到中国春节时,大家往往不知道“贴对联”、“放鞭炮”、“迎灶神”等习俗如何用日语表达,甚至不能完整叙述传统春节的具体流程。本文认为,这里的“文化失语”,既是缺乏一般语文知识的表现,又是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而日前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研究较多,对日语的较少。但在国内,日语是学习人数最多的小语种,且中日关系较为特殊,如此种现象不能得到改善,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在接受日本文化的输入中对某种日本社会文化的相关信息信手拈来,却逐渐失去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当前日语教学中最为紧急也最为棘手的任务之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当代学生的“文化失语”问题,国家从全方位开设思政课程到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如基础日语教学中也能巧妙引入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理念,对改善学生的“文化失语”不失为一剂良方。
2本科日语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融入母语文化
《日语指南》在培养规格板块中,设置了“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三个子板块。素质上要求所培养的日语人才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热爱祖国,还要胸怀世界,这正是对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权威阐释。在知识上要求所培养的日语人才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要形成跨学科结构。《日语指南》在能力上列出了10点要求,其中包括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能通过语言的学习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敏锐地觉察、合理地诠释文化差异;能灵活运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能帮助中日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地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由此可看出,《日语指南》明确了日语专业学生除了必须掌握日语语言技能、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和日本国情知识外,还应该谙熟中国语言文化,并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因而,把握好对母语和外语的双重要求,我们还要将母语文化融入教学中,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对日语专业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自主将中日文化进行对比,理性看待中日差异,深刻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