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地区[侯卫东:《江淮西部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该文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称为江淮西部,本文所论安徽江淮地区包括安徽境内淮河及长江两岸。]属于商文化范畴的考古学文化,学界统称为“商文化大城墩类型”,[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5~190页,该书统称为“大城墩类型”。]或把江淮地区偏东部分以含山大城墩遗址为代表的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称为“大城墩类型”、江淮地区偏西六安地区为代表的商时期遗存划分为皖西类型[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8页。该书分为“皖西类型”和“大城墩类型”。]或“二里岗类型”。[ 豆海峰:《试论安徽沿江平原商代遗存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该文把含山大城墩遗址为代表的区域称为“沿江平原东段”,该区域商时期遗存为“大城墩类型”;认为六安地区为代表的早商时期遗存归入“二里岗类型”。]安徽江淮地区存在的商文化遗存,可根据其特征分为二里岗上层期、中商期、晚商期[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2页。]。其中二里岗上层期的遗存数量分布最多,分布范围也最广,而晚商期的遗存数量则较少[ 周崇云: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遗存初步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商文化在安徽江淮地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研究有商一代商王朝南方的政治疆域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支持。
一、安徽江淮地区所见商文化遗存
安徽江淮地区的商文化遗存,有含山大城墩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03-116页,第 83~99页。 ],肥东吴大墩遗址[ 张敬国、贾庆元.肥东县古城吴大墩遗址试掘简报[C],《文物研究》,1985(1):14~35。 ],怀宁百林山[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百林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研究》第12辑,黄山书社,1999年。]、跑马墩[ 杨德标、金晓春、汪茂东:《安徽怀宁跑马墩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8辑,黄山书社,1993年。]等遗址亦获得丰富的商时期遗存[ 曹斌:从商文化看商王朝的南土,《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安徽江淮地区西部以往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存比较少,已发现的商文化遗存,主要有霍邱绣鞋墩、六安众德寺、寿县斗鸡台[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霍丘、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R],考古学研究(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40~299页。]、长丰三江坝、淮南清风岭[ 何长风:《淮南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文物研究》第7辑,黄山书社,1991年。]等商文化遗存,另外,在原嘉山县(今明光市)泊岗引河[ 葛治功:《安徽嘉山县泊岗引河出土的四件商代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阜南朱呰区长庙乡小运河[ 葛介屏:《安徽阜南发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文物》,1959年第1期。]、颍上县王岗郑小庄和东地池塘[ 阜阳地区博物馆:《安徽颖上王岗、赵集发现商代文物》,《考古》,1985年第10期。]、六安地委党校[ 安徽省皖西博物馆:《安徽六安出土一件大型商代铜尊》,《文物》,2000年第12期。]、肥西馆驿糖坊[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2页。]等地也曾发现有代青铜器[ 豆海峰:《试论安徽沿江平原商代遗存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大多数学者以大城墩遗址出土的商时期文化遗存概观该地区商文化的特征,称为大城墩类型[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此外还有潜山薛家岗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薛家岗》,文物出版社,2004年。],太湖县王家墩遗址与张家墩遗址[ 杨东晨:《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除这些典型的遗址之外,近年来发掘的铜陵师姑墩遗址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商文化遗存[ 张小雷、朔知:《青铜考古的新成果—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发掘的收获与意义》,《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15日第4版。],在太湖铜鼓凸2号遗址[ 太湖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太湖县铜鼓凸2号遗址调查简报》,《文物研究》第18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安庆芭茅神墩、饶家墩、沈店神墩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庆市博物馆:《安徽安庆市先秦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研究》第14辑,黄山书社,2005年。]、张四墩遗址[ 许闻:《安徽安庆市先秦文化遗址初步调查》,《文物研究》第14辑,黄山书社,2005年。]、铜陵古矿业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安徽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6期。]、怀宁仓盐墩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怀宁县皖河流域先秦遗址调查报告》,《文物研究》第14辑,黄山书社,2005年。]等地都曾采集到与薛家岗商代遗存相近的陶器残片。此外,在该地区还发现了商代青铜器,如铜陵县西湖镇童墩村出土铜爵、铜斝各1件,枞阳七井村出土1件饕餮纹方彝[ 方国祥:《安徽枞阳出土一件青铜方彝》,《文物》,1991年第6期。]。
二、安徽江淮地区商文化发展脉络
(一)以含山大城墩遗址为代表的早商文化
安徽境内的早商文化,以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 A.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B.张敬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研究》第四期,黄山书社,1988年。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2期。]为代表的大城墩类型最为典型,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巢湖一线以北的地区。除大城墩遗址外,还有六安众德寺,寿县斗鸡台、霍邱洪墩寺、绣鞋墩[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霍邱、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肥西大墩子[ 安徽省博物馆:《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文物》,1978年第8期。]等。
大城墩遗址的早商文化以T5第7层、T1第5层、T3第5B层为代表,年代与早商文化第三期约略相当。大城墩类型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外表多饰绳纹等情形,均同于二里岗类型。但夹砂陶远多于泥质陶,红褐陶所占比例较高,有一定数量篮纹等却又与二里岗类型有别。大城墩类型的器物组合与二里岗类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定差别。以鬲为主要炊器,并兼用深腹罐、甗等类同于二里岗类型;大城墩类型的二足器、小口广折肩瓮等则不见于二里岗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