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情感关怀取向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更新日期:2021-12-16   来源:   浏览次数:1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前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实践在广度、深度上全面推进。儒家友善观情感关怀取向体现了当代性,对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理论体系的丰富、实践体系的完善等

 
 当前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实践在广度、深度上全面推进。儒家友善观情感关怀取向体现了当代性,对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理论体系的丰富、实践体系的完善等仍是富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一)情感关怀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理论体系的丰富。儒家情感关怀取向的当代性实际是坚持从人的存在本性角度诠释友善价值观。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应当坚持此一诠释思路:情感关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儒家从人的情感出发,揭示人的存在本性,并将其作为诠释友善价值观的出发点,这种人本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将健康情感作为人的自由、解放的标志的思想有相近之处。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从个体层面看,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存在,并且激情热情等情感是一种“本质力量”。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各种情感体验,从而表现为现实的感性的而非抽象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情感与理性一样也是表现人的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同时马克思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社会关系,导致人的情感的萎缩、冷漠甚至绝望等等,由此人的心灵世界也异化,这是人性异化的一个具体表现。马克思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人的情感与自由解放、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正面看,“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54]具有特殊价值,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应当包含着情感的解放与健全。从负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它扭曲了人的情感世界,背离了人的存在本性。在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健康的情感是衡量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
儒家与马克思以情感为切入点阐明人的存在本性,在情感关怀中揭示了友善价值观与人的存在本身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有力地推动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友善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如前所述,儒家对于友善观的内涵、要求、结构、社会表达形式、发展逻辑、友善价值实现路径等,都进行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说明。对于友善情感对于人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个体的道德修养、社会规范的构建、文化教育等等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深刻而独到的阐述,从情感的角度论述友善价值观的必要性、可能性。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可以吸收利用其中的积极内容作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将自身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另一方面,马克思情感思想中包含的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观点指明了社会主义观友善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与方向,情感关怀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儒家情感关怀取向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融合能够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坚持情感关怀取向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友善价值观的主体承担者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存在,同情等等友善情感“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将人的情感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中,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才能真正引导个体正确理解生命生活,帮助个体确定人生的意义,明确人生的追求方向,安顿个体的精神家园,增进个人的幸福感,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在现代理性主义的驱动下,为满足管理技术的要求,以及满足秩序的需要,规范强化了其地位,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与情感关联的人的意义和价值被悬置的现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只有回应了个体的这些关切,才能成为个体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个体对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认同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缺乏情感内容的是难以想象的。一种价值观如果与人的情感抵牾,实质就是违背了人的生存本性,这样的价值观无法激起人们的向慕之心,将是空洞无力的口号。关照人的生存本性、尊重人的情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情感关怀取向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 情感关怀取向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