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苗族服饰文化的异化翻译
 
更新日期:2021-12-17   来源:   浏览次数:1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苗族盛装》为贵州民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苗族服饰的来源、发展和特点,此外,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介

 
 《苗族盛装》为贵州民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苗族服饰的来源、发展和特点,此外,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介绍了苗族服饰,不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便于读者理解。苗族服饰,不管是服装、装饰,还是服饰背后蕴涵的制作工艺,都记录并体现了苗族的特有文化。因此,将这本书进行英译具有意义。根据异化翻译策略,为准确传达服饰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增译、减译和转换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文章接下来将对书中出现的服装、银饰、刺绣和织染工艺等服饰文化的翻译展开论述。
(一)服装的翻译
苗族服装款式多样,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支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又因为穿着的场合不同而分为便装与盛装。
例1:着黄平式女装的少女头戴被称为“鼎”的圆筒挑花帽,上装为对襟右衽衣,衣襟、肩、袖口均有刺绣图案,系围裙片,下着百褶裙。
译文:The female Miao’s costume of Huangping consists of four parts: a cylinder-shaped and cross-stitched hat called “Ding”, embroidered jacket closing on the right side, a pleated skirt decorated with apron-shaped silver.
对襟右衽为一种上衣式样,即衣服呈开衫型,纽扣或系带设在衣服的右侧,传统汉服也属对襟右衽衣。此外,苗族服装还有左衽衣,即纽扣或系带设在衣服左侧。对襟即开衫,根据右衽的含义,右衽衣也属开衫。笔者参考贝尔纳齐克(Hugo Adolf Bernatzik)的《阿佧与苗》(Akha and Miao)[ 《阿佧与苗》系统介绍了迁入泰国的阿佧和苗族,其中阿佧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是典型的高山民族。1956年,阿洛伊斯•纳格尔(Alois Nagler)将该书从德语译成英语。]英译本中对于泰国苗族男子左衽衣的翻译“The jacket of the men is collarless and closes on the left side.”,文章将右衽衣译为jacket closing on the right side,直观、清晰地传达了对襟右衽衣的具体含义,因此,为避免语义重复,“对襟”可省去不译。此外,根据文中图片展示,“围裙片”实属一种银饰,由银饰组成围裙,系于女子腰前,并非布制围裙,为避免读者误解,笔者将其译为apron-shaped silver。
例2:一套完整的礼服分为衬套、披肩、腰带、吊旗四个部分。
译文:A complete formal costume is decorated by lining, cape, belt, and hanging flag, consisting of three parts: Diaobai which means the flagpole cover; a flag; and Diaoxu, the colorful tassel.
原文介绍了黔西北苗族的“礼服式”服饰特点。威宁一带花苗上装用细麻布缝制而成,包括衬套、披肩、吊旗、腰带四种装饰物。其中,吊旗由吊白、军旗、吊须三部分组成。吊白象征旗杆套子,军旗象征远古作战的战旗,吊须象征五颜六色的彩须。穿戴这套礼服时,彩须垂至脚跟,吊旗置于背后,披肩覆盖两膀,形若彩蝶翩飞。根据这一含义,文章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将“吊旗”译为“hanging flag, consisting of three parts: Diaobai which means the flagpole cover; a flag; and Diaoxu, the colorful tassel”,专门对吊旗的组成成分进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
例3:除了一些祭祀礼仪用的服装,比如鼓藏头服、龙船手服等是在特定场合、特定人员穿着外,即便是最华美的盛装,也是人人皆可穿着。
译文: Every Miao could wear the same splendid attires except for sacrificial costumes worn by special persons such as Guzangtou 
关于苗族龙船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不同传说。其中台江施洞一带流行的父报子仇的传说,指的是恶龙杀死儿子,而后父亲战胜恶龙,为儿报仇的故事。时至今日,苗族龙船节已发展成一个祭祀类节日,即以龙船为中心开展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龙船竞赛中有鼓头、锣手和水手三个角色,鼓头是龙船节中最重要的人物,由寨人推选出来的最有威望的老人担任,在龙船头击鼓发令;锣手为一名男扮女装、十岁左右的男孩;水手由三十或四十位苗族青年男子组成。原文中的龙船手指的便是鼔头,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鼔头与苗族重大祭祀节日鼓藏节中的鼓藏头有所区别,鼓藏头是主持祭祀仪式的核心人物。综上,鼓藏头服和龙船手服都属于祭祀服装,其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何为鼓藏头、何为龙船手上,因此笔者首先使用“具体——概略”的转换技巧,将鼓藏头服和龙船手服译为sacrificial costumes,即祭祀服,再用加注的方式对其文化内涵作进一步补充,有效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苗族服饰文化的异化翻译

下一篇: 浅谈苗族服饰文化的异化翻译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