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格局基本上趋于稳定的状态,当务之急便是寻求一条道路能够使得新中国顺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此时建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强调我们是依靠人民革命取得的胜利,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一时间劳动人民的地位极大提高,劳动人民也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之后党和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法规,来夯实劳动人民的教育权力,其中劳动教育地位也显著攀升。当时的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理论中涉及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反应出教育。这个阶段劳动者的地位明显提高,劳动为全民响应,全国上下树起“劳动最光荣”的崇高信念,劳动者热情高涨,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1958年党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明确指出了生产劳动必须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本应如火如荼的持续发展,但在同年5月,八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此后全国上下纷纷进入了“大跃进”活动的高潮,一味追求数量,造成全国上下劳动结果的“假、大、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被歪曲,学校变成了劳动的主阵地,老师学生将生产劳动作为主要任务,忽略了学习教育本身。之后大炼钢铁运动更是使劳动力被调用达到了顶峰,一时之间劳动力人员不足,广大妇女也被迫投入生产劳动,甚至还出现各基层和官员滥用权力,随意对劳工进行劳动管制,酿成诸多悲剧。“大跃进”时期由于党左倾错误,致使政府官员滥用劳动力,严重打消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更是因劳动被打压和滥用而停滞不前。
1966-1976年间的十年文革更是对劳动教育发展的进一步阻碍,1966年8月,毛泽东就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提出:教育是应当为为无产阶级政治去服务的,受教育者要主动承担社会主义责任,德、智、体几方面都要发展,倡导大家要成为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时期出现的“劳动改造”一词,很明显将劳动教育变成了一种惩罚的手段,劳动者的热情已然被扑灭,部分知青下乡参与农村建设和工人阶级的劳作,再也没有机会回城继续完成学业,教育深受影响。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也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劳动教育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反而遭受重大挫折。总的来说,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文革这一历史时期的劳动教育发展处于一种“应然”的状态之中,这种“应然”的状态,劳动者自身逐渐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劳动沦为政治斗争工具,违背了马克思的教劳结合思想,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创造了一些好的劳动教育的形式和经验,如:“半工半读”制度、“七•二一”大学和“校厂联合”等等,对我们当今劳动教育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