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更新日期:2025-02-12   来源:   浏览次数:1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话语研究表明,课程是一个复杂并不断变化的领域。美国课程理论家将课程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将研究重点转向课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话语研究表明,课程是一个复杂并不断变化的领域。美国课程理论家将课程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将研究重点转向课程理解,关注课程在学生个体身上所产生的精神世界影响力和多彩的生活体验,探寻课程深刻的及丰富的内涵,重视课程话语的深层解读。本文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话语的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1. 依托课程话语的实践性转变,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自大规模扩张后,一直在寻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并设法摆脱以获取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宗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善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人才,要求学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应用型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话语研究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话语旨归转为知识的实践应用,该旨归正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大学课程话语的实践性转变是从课程目标话语为起点,继而进行课程内容话语、课程实施话语以及课程评价话语的转变。
大学课程目标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培养向“社会需求”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课程目标话语也应顺势而为,从知识传授型话语目标向思维研究型话语目标转变,从制约性的规范话语目标向放任性的开放话语目标转。课程内容话语的转变体现在程序性话语体系的消解,生活性话语的积极建构。在单一的课程内容话语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的、灵活性的、应用性的课程内容话语,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课程实施话语是大学课程实践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解构教师主导型课程话语形式,融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课程实施话语建构,隐匿灌输式的课程实施话语,积极创新课程实施话语,激发学生开放、多元、求全、求新、求异的学习思维模式。大学课程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话语应该从自证性评价向他证性评价、单一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以实现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聚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凸显大学课程对于健全人格和宽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通过课程话语转变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 借助课程与话语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手段之一,高等教育是一个构建社会互动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国际化水平的途径。在全球国际教育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要求我国发展适应国际化教育的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内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前者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侧重于引进和借鉴外国的教育成果和文化精髓,试图内部吸收,适应外部发展;后者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推广和发扬本国的教育理念和优秀文化,影响外国的教育发展,提升国际教育地位。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处在从以内向型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更平衡的方式转变的阶段。通过高等教育课程话语内容的转变,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实现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以传统哲学体系和儒家思想为基础,在对课程全新理解的基础上,可融入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理论提倡的课程内涵,打破传统的必须遵守的“固定课程”,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利用课程与话语的关系,采用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特点,推广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课程话语,发展学生广泛而全面的学习观,使学生都能发现、发掘和丰富自己的创造潜力。我国高等教育应给予学生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教导学生尊重和欣赏差异,并学会通过包容性的课程话语去面对和解决分歧。我国高校实行分学院、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因而会促使高校教师面对跨课程领域实施教学。我国高等教育倡导不同思想、直觉、情感、态度、想象力和价值观的融合,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高校教师突破专业界限,从不同视角发现不同学科课程话语之间的规律,重新建构教育课程,促进教育和谐并能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效果。我国高等教育融合了本土先进的课程理念,同时对课程话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理解,促进了我国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国的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创造和谐的全球教育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 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