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推动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崭新时代,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将高等教育置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改变了三全育人工作的时空,使其在时代的洪流中凸显新意蕴。
(一)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三全育人聚焦数字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打破为适应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而建立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智慧教育的战场上不断优化数据基因,顺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趋势,塑造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育人理念上,更加强调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目标上,突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模式上,追求自适应、体验式、沉浸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营造探究、体验、合作氛围;方法上,注重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教育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上,致力于构建多维开放、资源共享与协作共生的育人体系。既立足国内教育实际,又聚焦全球最新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协同;既依靠人师传道,又借助机师授业,将“人工”与“智能”有机联动,推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领域覆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全方位渗透,突破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以学科为依托的知识逻辑和以院系为载体的权力逻辑,开辟出一条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推动育人理论的演变深化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三全育人”理论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不同年代的时代特征,发轫于建国初期,兴起于改革开放,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各自独立表达到逐渐趋向融合,直至最后构建出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发力的育人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制机制,将“三全育人”从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的再造优化。数字中国战略更是对“三全育人”的内涵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拓了数字虚拟的育人空间,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生态。大数据以一切皆可量化的思维变革,让学生每天的行为轨迹、选课偏好、口味习惯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转化为教育价值的来源;5G技术实现了海量教育资源的实时交互共享,教育教学方式在要素组合和呈现效果上都将发生颠覆性变革;通过媒体融合构建的互动、共享、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高校可以更好的掌舵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切入新背景、融入新时代,在研究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过程中自我革新,打上数字烙印、展现数字特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解释力和引导力,在将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的育人新实践上升为育人新理论的过程中体现时代价值,在从育人实践中来,又回到育人实践中去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演变深化。
(三)破解育人场域的实践难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三全育人”已从最初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上升到目前的实践创新,虽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也分别在“员”、“过程”和“方位”三维视角存在着痛点和堵点。如“全员”有空位,传统的育人主体已无法满足育人需求,不同育人主体间的相互推诿、冲突和内耗制约了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全过程”有空白,育人过程存在脱节现象,育人盲区撕裂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性,亟待形成系统性、一体化、协调性的育人模式;“全方位”有空缺,不同育人体系间缺乏有效整合和有机联动,如何在互补、互动、互通的基础上产生聚合效应,以实现资源、评价、目标等各要素的相互融通成为实践难题。
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推动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变革,为育人场域的实践难题贡献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全员”上不断突破原有的育人边界,丰富育人主体,打破部门割据、队伍分散的碎片化现象,拓展育人空间,从相对单一纯粹的现实社会向现实社会与虚拟的网络社会双融合过渡;“全过程”中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延长育人时间、衔接育人环节,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时、事事、处处覆盖;“全方位”上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打通信息壁垒,搭建统一接入、数据融合的数据共享平台和覆盖全体、统筹协调的实践育人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联性和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