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必然的音乐史流变因素,政治对音乐的影响始终是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作为现今中国最早记述音乐理论的文献,《礼记·乐记》(下文称《乐记》)可看作是一部儒家音乐理论文献,不仅对音乐的起源提出了唯心论观点。美国汉学家苏源熙(Haun saussy1960—)教授是比较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聚焦于文化差异的思辨,且集中研究中国古典诗学及评论。在《中国美学问题》一书中,苏源熙集中阐释了中国诗学的相关问题,尤其对“讽寓理论(theory of allegory)”进行完整深刻的阐述。他选取《乐记》与《诗大序》为诗学与音乐学的联结点,进行深刻的西学与纯中国式研究、分析与思考,在新视角与跨学科的文化视野下将研究扩展至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学学者程乾撰《诗乐传中的音乐美学问题》一文,对苏源熙在《中国美学问题》中有关音乐学与诗学的进行文献梳评与音乐美学意义上的诠释,从经典文本的“发生”与阐释的“替换”、乐的阐释与规则以及“内在视野”的形成与反观三个角度,对西方汉学家对先秦音乐学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回溯”研究。作者将苏源熙的研究成果回归到音乐领域,强调了新音乐学视域下,中国传统音乐学中具有的“再挖掘”与“再解读的”可能性。由于《乐记》之于音乐学研究的独特地位,学者们纷纷对其中值得细究的观点进行考辩与思考,其中不乏对该著作中的“音”、“声”“乐”的概念进行的研究。如马一迪在《浅谈对<乐记>中声、音、乐音乐思想的理解》一文中,将“声”、“音”、“乐”三者的涵义与《乐记》中的主倡思想,即以音乐感化人心进行详细的并置讨论。学者廖幸瑶在音乐美学层面进行挖掘,并进一步阐发出与“声无哀乐论”的关联,从音乐文化层面撰《声、音、乐的审美维度》一文,以及学者刘伟生《<礼记·乐记> “声”、“音”、“乐”辨》中,在文艺理论的视野内对其进行辨析与阐释。而苏源熙在跨文化视阈下对这一组范畴进行诗学层面解读。他在《中国美学问题》一书中提出这一疑问:“将‘声’替换为‘言’的目的很明显,而这种替换就解释了以下这一点:尽管所有的引文都来自音乐知识,但是《诗大序》何以变为一篇‘诗学’作品?”而后苏源熙对该问题从文学性的建构意义上进行阐释,并指明:《诗大序》倒转了‘歌’与‘长言’的顺序,是为了更好的连接‘言’的突然插入。但是对于此“替换”,也可从中国传统音乐学层面探索其发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