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误译的概念
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往往被视为一种交际媒介,想要让两种根源不同的语言借助翻译完全传达文本意思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误译现象便无法避免。对原文信息或形式的任何偏离都被认为是误译,这主要归因于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掌握情况。很多人提及“文化误译”,便立马将其定性为“错译、烂译、差译”,其实“文化误译”这一现象很正常,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与“正确”相对的错误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文化误译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遗憾或是缺陷,也就是说,文化误译是指翻译作品的不完美之处。“文化误译”具有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影响意义,其足以吸引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与反思。
2. 文化误译的分类
美国解构理论家保罗·德曼(Paul De Man)将误译分为正确的误译以及错误的误译两类。国内许多学者也将文化误译现象分为两类。谢天振在《译介学》中将误译现象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邹卫宁将误译现象分为积极误译和消极误译;黄天源则将误译现象分为合理误译和不合理误译。在本研究中,文化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以及“无意误译”两类,且本研究将主要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展开讨论。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对等,文学翻译更是如此。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抽象的文化意象、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独具特色的源语言历史文化内涵,故对译者的要求极高。译者既需要了解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又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文学翻译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译者缺乏文化意识或相关文化背景、或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对原文意象与内容理解不正确等而无意中造成的翻译缺陷,这一类被称之为“无意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