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以及行为规范的形成需要有正向和积极的体验过程。就体育课程而言,一方面,与高校其他的必修课相比,体育课程更受学生的喜爱,无论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还是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交流形式更加丰富,在交往过程中更具有真实性,特别是很多体育运动是需要集体协作的方式完成的,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经验与技巧,这是在其他课程的;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体育课过程中关注和鼓励学生,而高校学生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学生的身体虽然发展成熟,但心智和心理发展并不平衡,而且自尊心强,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应给予关注、指导和监督,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敢于体验。
2 提高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教育,教师是贯彻“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尤为重要。学生是体育课程中的主体,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中的高度自律,仪容仪表、举止言谈等都会影响一个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同时,高校应加强对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 结合各学校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升学校教师整体思政素质,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意识。
3 体育课程思政在的德育目标渗透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一堂课需要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高校体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过于注重学生技能的形成和体质测试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是不符合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着重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排球课中,学生怕脏怕疼,教师可介绍“女排精神”强调吃苦耐劳的重要性。体育课的目标不应该再是教师向学生一味的灌输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应侧重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政目标,如:在疫情期间给同学们灌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主动的去参加体育运动,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立德树人”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体育课程本身是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术,(因地制宜)亦是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影响着“立德树人”实施的有效性。如:
①、团队合作型:篮球、足球、排球多人合作,培养学生多人配合,团队合作的能力
②、难美型:健美操、啦啦操、排舞等运动项目,对学生气质、形态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
③、传统体育运动:教师可选取器材简单易制作,不受场地限制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如:板鞋竞速:三人一组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高脚竞速所需的器材简单,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很高的健身价值;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带来的运动快乐,又能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一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④、隔网对抗型:羽毛球,网球
⑤、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如疫情期间更加注重的是个人以及家庭身体锻炼,个人可在家或空旷的地方利用毛巾、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进行身体锻炼,也可利用跳绳进行个人、双人以及多人配合的花样跳绳,也体现了教材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