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现代化
对于现代化的定义而言可以理解为社会现代化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前进,现代化是和社会上各种进步性的社会变迁拥有同样的内涵。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从中国方面讲近代历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10年的历史,现代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本文中佛教寺院经济现代化变迁特指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对寺院经济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找到影响佛教寺院经济现代变迁的因素,并且能够对相关的理论有所补充和对实践的开展有一定的贡献。
本文将佛教现代化定义为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佛教自身不断调适。在寺院经济方面,寺院不再单纯依靠布施供养,而是开展符合佛教发展教义的自养性活动;在佛教社会功能发挥方面,依然发挥着佛教独特的社会功能,并且能够发展出更多的现代寺院经济模式、寺院社会功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二)寺院经济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敦煌文献被发掘出来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关于敦煌寺院经济的情况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加以关注。明成满对于敦煌寺院经济问题进行过综述性的研究,主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的敦煌寺院经济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与展望。进入现当代以来,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在中国台湾地区得到充分展示,其发展理念与现实状况都处于发展前沿。台湾佛教遵循“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佛教应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融入社会,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佛教自身的努力。顾忠华认为“台湾的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更独特的是以佛教力量来经营非营利事业的情形愈来愈普遍,无论在慈善、救济、医疗、教育、文化、弘法等方面,都有耀眼的成绩,似乎超越了基督宗教过去的贡献。”
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寺院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寺院经济的经营形式和特点,有关寺院经济的发展原因以及寺院经济的商业化特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学科上看,以往研究的学者主要运用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旨在梳理古代寺院经济的运行规律、经济现象等,而从社会学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关注过去,辽金宋元明清研究非常薄弱,迄今尚未有贯通魏晋至明清的通史性寺院经济的专著。国外研究中国佛教经济的论著及论文少有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