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解释|回归心灵,达成生命体同
 
更新日期:2021-12-24   来源:   浏览次数:1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导演艺术是立于剧本之上的二度创作。基于这种认知,解释一般会被认为是对剧本的理解和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戏剧导演艺术创作的开始应当是回归到心灵,

 
 导演艺术是立于剧本之上的二度创作。基于这种认知,“解释”一般会被认为是对剧本的理解和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戏剧导演艺术创作的开始应当是回归到心灵,对生命的体同和热爱。导演艺术创作应当被看作是“心灵”(审美主体)与“心灵”(审美接受)之间的对话,即两个阶段,剧本解读阶段,导演与剧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舞台呈现阶段,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心灵对话”。导演以生命体验和逻辑认知为基础对剧本这一特殊文体所包容的信息、文辞、情感等进行审美感知,进而梳理出叙事结构,建立统一而个样的舞台意象。美国哲学家马戈利斯认为,对于艺术文本的理解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描述的层次,另一个则是解释的层次。在马戈利斯看来,“描述”是对一种既定的、众所周知的和相对明确的对象的检验,描述者对所描述的对象不投入自己的观点;而“解释”是一种艺术鉴赏力,一种艺术操作。可见,剧本具有流动性、双向性、开放性特征,在导演“解释”中不断地解构和重建。
实际上,剧本是为生命体同构建某种文学情境和审美表达的“活性”载体。戏剧艺术创作过程中,导演作为审美主体实则经历两个审美过程。导演对文学剧本的理解(“置境”)为“第一次审美”;创建舞台意象(“建象”)为“第二次审美”。而“移情”将渗透于两次审美之中,推进艺术创作。
(一)“置境”
导演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解和阐释。“置境”即文本理解的过程,指的是导演将自身置换于文学情境之中,对剧作内部有关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主要事件、情节矛盾、人物个性及周遭关系等基本信息的理解及逻辑性判断。基于作者对文学环境的描述、文学人物的刻画和文学修辞的运用等,导演感知并体认剧作者(一度创作的主体)原有的审美意图。
作为审美主体,导演在对剧本进行审美理解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任意进行的。审美主体是处在特定历史时代、人文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具有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是由“先行具有(Vorhabe)”、“先行见到(Vorsicht)”和“先于掌握”(Vorgriff)构成的。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解释一向奠基在一种先行具有之中”。这里说的“先行具有”,指的是解释主体存在于特定的(自身存在的)历史、文化之中,在解释之前已被先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占有。如田沁鑫改编创作《生死场》(原著萧红)——21世纪中国,和平年代|20世纪30年代,战争时期。“先行见到”指的是解释主体可以加以利用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方式,这些语言和观念本身规定了自身理解的方式,包括文字、理论、技法等。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或是后现代艺术技巧“拼贴”、“戏仿”等。“先行掌握”指的是解释主体在理解前已经具有的构成理解新事物的观念和思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解释|回归心灵,达成生命体同

下一篇: 解释|回归心灵,达成生命体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