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和内容
 
更新日期:2021-12-24   来源:   浏览次数:1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协同效应的内涵协同效应是联邦德国大学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协同效应,就是事物内部诸要素或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

 
 (一)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效应是联邦德国大学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协同效应,就是事物内部诸要素或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而产生的整体性的作用和效果。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协同的协同效应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之间围绕立德树人总任务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而产生的整体性的作用和效果。具体而言,是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同学生个体的需要相结合,以调节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相统一,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概括而言,协同效应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大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反应和效果。
(二)协同效应的内容
协同效应分为:根本效应和具体效应。
根本效应是使大学生将党和国家要求同个人追求相结合,自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效应是协同育人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具体的反应和效果。具体效应的内容主要有:
1、政治效应。使学生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
2、思想效应。使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价值效应。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道德法治效应。使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
5、成才效应。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完成这一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共同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2、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每个大学生都有个人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成才目标。只有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之中,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他们才能真正成为能担当时代大任的有用人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加强协同育人,有助于将党和国家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自觉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能单独完成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担负着专门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深刻地认识意识形态本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毕竟课时有限、力量有限、与学生互动有限,不能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所有课程教学中,不能单独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过去曾由于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一种“孤岛”困境,这已表明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难以完成协同效应。
2、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不能完成协同效应
多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毕竟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可能占用大量的时间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系统性地讲授思政理论,而只能结合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学知识内容,渗透性地加入价值观引领方面的内容。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不可能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梁。加上有些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知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得以发挥。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才能完成协同效应
习近平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合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深刻指明了,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完成协同效应。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和内容

下一篇: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的内涵和内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