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
 
更新日期:2021-12-30   来源:   浏览次数:2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的思想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释:一是从执政理念的角度来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的思想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从执政理念的角度来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在新中国几十年建设的实践中被一以贯之地践行和发展。尤其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时代特点更加鲜明的指出其深刻内涵,极具理论意义并且在实践中取突出成就。“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政治主体的治国理念成为当前的社会主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讲话,将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对于全党和全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是从普通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个人社交圈内互帮互助的服务。近至配偶、父母子女,远至一面之交的朋友,都属于个人的社交圈。而互帮互助的服务,首先是为与个体关系最近的社会成员服务,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合理的建议和批评,贴心的安慰和鼓励等都是服务的具体内容。其次,是个人对全社会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服务,具体表现为:在社会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为个人社交圈子之外的社会成员服务。社会是一个整体,在全社会的视角上才能够充分的实现人生的价值。然后还有领导层面与人民群众的相互服务。社会的金字塔型结构决定了政府官员和公司领导等少数人会拥有更多的权力而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履行更多的义务。上层和群众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服务的关系,上层人员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滥用权力,同样群众也应当发挥自己应有的监督、建议等作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思想。过于强调社交圈子内的为他人服务,可能会沦为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的公共利益。而过于强调社会范围而忽视个人社交范围,尤其是忽视最亲近的人,则最终无法真正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这一观念,将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适性,而不是变为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单向服务而反馈不足。
总而言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先锋队的要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只有社会上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社会大家庭中的主人翁,人与人之间树立起相互关心相互服务的意识,才能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利于最终实现自身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践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从上层官员来看,面对权力,利益的诱惑,一部分党员放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没有把“走进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最终都是为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我们的应有之义。据统计,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已达二百余人,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具体的展示了他们走向腐败的心理过程: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刚刚参加工作之时立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随着职位的升高逐渐禁不住党和人民的考验,放弃信仰走向腐败的道路。这说明对于已经走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路的先锋队,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深度还不足。
从青年学子来看,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涌入和开放的网络环境,新时代青年接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存在一定不足。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目的方面的多元化、功利化和迷茫化;在人生态度方面的畏惧困难、消极沉沦;在人生价值方面的物欲化、享乐化。比如很多报道关于大学生自杀、抑郁、空心病等事件,从侧面反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的缺失,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如何加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从人民群众来看,部分人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视作对他人的要求,而不理解其对社会成员的普适性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足量反馈”相互作用机理
阻碍贯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践行,核心原因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合理性未得到充分阐释。腐败分子觉得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让自己付出多,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大于好处,致使自己最终走上滥用职权和聚财敛财的道路;青年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关注自身在社会的生存问题,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重视度不够;普通群众如果看不到其带来的实际利益,会将价值观的教育理解为空洞的道德说教。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的合理性在于能获得足量的反馈有。有了一定量的反馈,能让我们更好的认可和践行相应的观念。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是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单独的个体很难面对严酷的自然考验。选择种群,就意味着个体要为其他个体或者群体付出,而因此收获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反馈,使原本无法生存的个体能够生存下去,使得个体能在种群中获得足量的反馈。人类也在这一机理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部落,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下逐渐演化为今天的人类社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

下一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价值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