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策略断层与治理环境复杂化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照搬硬套与不知变通在新的乡村社会局面之下以及村民意识增强、需求多变的境况之中展现了不适应、无效甚至恶化情况的副作用。首先是区别于渴望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效度和村民幸福指数的初级治理要求,建立在大多数村民重心在于种地干活或外出打工谋收入的单纯生活愿景,平整的道路、齐全的水电煤设施供应足以满足他们对于基层政府治理的期待。随着乡村主力股切换为不依赖在农村发展的农村新一代,拥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及丰富的获取信息渠道,长久脱离乡村社会的结果是对城乡差距明显的深刻感悟,是极度不公平感的切身体验者,对于乡村治理的怨言和要求同等增加。传统的治理模式的理念、策略、技术等无法和变化后的农村环境及农村发展主体的现状对接,例如国家资源向农村输入的方式,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出现的发放补贴及引入项目等,过于简单和不负责任,便利行政事项的完成,忽略农民的真实需求。其次是网络信息化的嵌入,改造了乡村熟人社会的沟通及联系模式,乡村网民年龄段的扩展及人数的扩大,揭示治理环境的网上迁移及治理范围及层次的扩散和复杂,乡村治理要寻求智慧治理的方子,宜急不宜缓。
(二)智慧治理基础不牢
伴随乡村治理受到网络信息化冲击,接续而来的是作为乡村治理应然性主体的基层政府及村干部的应对慌张及失策。基于选拔性机制入围的公务员队伍人才,全面发展自身技术的思维和行动力略发滞后,对新型技术及融入进治理效能的接受和运用显现出不足和排斥。广大村干部限于能力和年龄,跟不上先进治理技术的要求,在乡村治理中频遇困境和挑战。另外,对于治理主体的制度约束及体制管控不健全,无法为智慧治理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及素质高尚的人员基础。特别是固化的治理理念如擅自为村民做决定及大事小事全包揽等和治理权力的滥用,不仅给乡村治理无端增添许多问题,更是阻挡了智慧治理的前进步伐。除此以外,信息网络硬件化设施的缺乏、村民对网络技术和数据的认识和使用不深刻和不全面、农村互联网覆盖面窄等现实壁垒,使得乡村治理智慧化出现转变与实现的紧迫性和现实阻碍颇多的两个极端。
(三)治理成本高造就治理无效
多元主体共存的乡村治理生态能够有效提升治理科学性和治理措施实用性。但除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干部之外,广大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对参与成本和参与成果收获之间的得失考量。民主化的村民大会召集困难,除时间无法统一之外,现场式的会议对于经常性流动的村民来说成本太高,往往不会积极响应。此外,收集村民意见采取现场面对面的方式,聚集起来的农村熟人之间碍于情面或者对村里权威的不认同和畏惧,往往得不到有质量的建议和听不到真实的想法。还有乡村治理中关键的宣传方面,传统方式的时间成本高、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等弊端极大影响了治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