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都并非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某种形式的现场学习。随着工具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亲子”、“养子”为纽带的家庭职业教育出现雏形。而在中世纪的生产力发展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这种非制度化的“师徒关系”限制了手工业从业者的传承稳定性,至此,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向行会所接受的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18世纪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亦给以家庭小作坊生产方式为发展基础的旧学徒制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这一教育模式的式微直到二战之后德国的“经济奇迹”而引发的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才有所缓解,这就意味着就学徒制在信息化革命的助力下转变为现代学徒制。
纵览发展历史,学徒制发展最根本的内涵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世界上许多国家依据自身的国情与生产力发展,为学徒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创造了适应本土语境的现代学徒制度。
(一) “双元制”——德国现代学徒制
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结构““国家主导,市场驱动”的双元制”是指学生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受到教育,以企业培训为主,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在执行层面上,“双元制”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在宏观顶层设计层面上,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将德国的职业归类,并在立法精神上,将“职业”功能分为人员配置功能和谋求个人发展的社会功能,精准的将劳动力要素(学生),技术要素(学校),生产资料要素(企业)对接在一起。在中观层面上的学校、企业制度设计方面,各个相关的“双元制”实际施行团体的磋商和合议,在“双元制”培养目标、教学主要方式及内容、技能培训和校企考核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在微观层面上,坚持“行动导向”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际职业操作流程,重视“做中学”,重视学生自我的发展,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双赢。
(二)“三明治模式”——英国现代学徒制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圈地运动的发源地,英国生产方式变革较早,传统学徒制在英国瓦解的最为彻底,其政府、民众对于普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而长期忽略了职业教育,企业、学校、家庭各方对学徒制改革的参与热情较低,针对这种国情现实,英国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三明治模式来解决了国内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和培训机构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识课程与一般知识,再到企业中实地实践与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再回到学校中学习,这种培养模式很像三明治,因此被称为“三明治模式”。工读交替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英国本土的教育传统方式,更容易被本土接受。2015年,英国政府发布《英国学徒制:2020年发展愿景》,其中上调学徒工资,放宽年龄限制,提高培养层次和职业路径,设立学徒优惠税率政策等等举措,正在将英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打破。
(三)“三元制”——瑞士现代学徒制
瑞士在现代学徒制培养在双元制的基础上,创新了“三元制”培养模式。通过准备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三个阶梯式地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而在这三者之中,又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培养重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专业,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期限,头两年,学生一周2天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理论课,3-4天的实践在企业或者培训中心接受职业培训,进行实地操作。在两年的学徒培养期过后,进行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此阶段以获得职业教育证书为目的。经过以上3-4年的培养期后,毕业生可以以合格的身份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进而踏上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