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思考
 
更新日期:2022-01-04   来源:   浏览次数:2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构建产业优化升级新格局乡村产业既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奠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在前期,金寨县已立足精准,形成了特色产业

 
 (一)构建产业优化升级新格局
乡村产业既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奠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在前期,金寨县已立足精准,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合力,但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仍存在项目同质化,“造血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后期的实践中,金寨县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创业支持等来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振兴环境,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项目,利用互联网新型平台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性,构建产业优化升级新格局,推动发展成果由“产业扶贫”迈向“产业振兴”。
1.完善基础设施。首先,完善乡村道路设施。金寨县地处山区,夏季雨水密集,易出现山体滑坡,因此道路需要及时清理与维修,此外,山区道路狭窄,崎岖不平,也仍需修建沥青路、水泥路,加宽道路,方便后期更多的车辆和人员通行。其次,完善乡村网络设施。不仅要加大网络基站的建设,更要对网络进行全覆盖,确保网络达到村村通,更确保网络的速度与质量。最后,完善乡村物流设施。金寨县要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补齐农村物流短板,推进乡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村级物流服务网点体系。
2.发展特色产业。金寨县作为全国革命老区之一,其红色历史悠久,红色资源深厚。因此金寨县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推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客商、促进招商引资和引才引智工作,另一方面围绕文创IP,将红色历史形象化,将文化产品品牌化。再者,金寨茶叶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烘培工艺,金寨红茶和齐云瓜片品质高,效应好,成为金寨县特色产业的“代言名片”。这些特色产业因其具备差异化和不可复制属性,不仅需要继续发展,扩大产业规模,而且还需进一步创新,优化质量,发挥独特优势。
3.产业多元化。首先,进行产业规划,结合金寨县各个乡镇的优势,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科学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创新发展模式。金寨县要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引进新型产业,创造新型发展模式,形成多样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发展共享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
4.推进新型产业的融合。第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政策支持等条件,使得金寨县可以发展起养老业,根据政府进行主导,多方主体参与的原则,对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进行创新,延伸养老产业链。第二,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平台,采取新媒体工具与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的方式,推进农村电商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第三,通过推动金寨县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多方面实现产业现代化、特色化、多元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二)加强乡村文化引领建设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驱动力便是乡村文化,继承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将文化精髓注入乡村民众的精神领域,更注入到金寨县振兴发展活力之中。
1.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修建文化广场,修缮乡村文娱场地,进一步推进文明乡风的建设。在加强乡村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软件条件的改善,通过专项扶持,优惠政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金寨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村民对文化传承的意识,利用新媒体、教育等手段,向他们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起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此外,积极借鉴并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将红色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育文明家风、民风、乡风。最后,定期性举办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如演讲、戏剧,动员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
3.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教育兴国,乡村教育更是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为乡村振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金寨县教育的发展,首先,需政策倾斜,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其次,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让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教育事业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思考

下一篇: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