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由对自然的好奇探索逐渐关注到人的价值,从而使得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不再是自然的附属,不再匍伏在自然的脚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价值。
西方的戏剧在沿着“理性”道路上继续发展,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无限地发展,古希腊悲剧中人与命运的对抗转为莎士比亚悲剧中人与自我的对抗,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人对神一定程度的超越,理性由宗教向外——也就是向人蔓延。
在自然科学的越来越发展中,科学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进步,人们对神的崇拜继而转位于对科学和对理性的崇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一步将人放置在核心的位置,人的作用尤其是理性的力量被人们所认识与崇拜。那么究竟理性能否解决一切的问题呢?是否只要将人的理性精神发挥出来就可以战无不胜呢?
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在《悲剧的诞生》中他反思了理性精神达到极致化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穷途末路的境地,过度的理性会让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被打破,人与自然成为二元对立的境地。在贝克特的荒诞派作品《等待戈多》中,人物陷入了荒诞无意义内心无所依附的状态,人生的意义和人生存的价值被解构与质疑,只剩下无意义不知结局的等待,西方理性主义逐渐走向迷失,人们一贯信奉的价值观被瓦解。
西方戏剧现代派出现了“内在化”的倾向,剧作家的创作核心都是不再把目光聚焦在对戏剧形式和内容真实客观地模拟自然与万物,而是将重心放置在人物的内心层面,戏剧的情节、外部冲突被逐渐淡化,现代派戏剧不再是着力于描绘于模拟现实的境况,而是表达人物的生存状态,内心的境遇,这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载心”有相似之处。
“载心”原文是“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意思是,如果写文章(作品)能够表达我的心思,那么我的心意就能够有所寄托了。“载心”是《文心雕龙》中“心本位”本体论依据的集中体现。西方戏剧“内在化”也是逐步向内,把对戏剧外部形态、外部冲突的关注转移到对内部的关注,从关注点的转移来说,西方现代戏剧逐渐意识到人的“内心”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转变与中国“心学”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中这种“物”与“我”的二元对立性依旧存在,人与环境仍旧处在割裂的状态,人所处在当下的环境中无所适从,惶惶不安、百无聊赖或虚度光阴。
西方戏剧的“内在化”是向人的“内部”转变,但本质的人与物的对立性没有改变。在东西方文艺中,思辨的理性与慧悟的灵光是不同民族对文化艺术的不同侧重,但二者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都包含着人类对艺术文学的理解、阐释与承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