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聚落中的主要养老问题
传统聚落是指在乡土环境中长期发展而成的农耕聚落,即乡土聚落,它包括村、寨、镇等,最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现今,传统聚落发展较为落后其养老问题面临困境。城乡协调发展的冲击下大批青年涌入城市而后外地定居,传统聚落土地流转现象致使居民逐渐失去对土地功能的依赖,加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标准难以满足老人年龄增长的资金需要,因此导致传统聚落年轻群体大量外迁、聚落日渐空心化严重以及老年化现象日渐严重。而早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子女抚养与教育成本的支出增加,家庭规模向小型化与家庭结构向核心化发展,使得传统聚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快。传统聚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养老服务种类单一。面对经济相对落后,居民个人筹资能力相对较低的状况下,家庭因“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贫上加贫”的现象难以避免。
面对不断提升的老龄养老需求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成本加重、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的社交、个人价值体现等需求难以满足。目前,我国传统传统聚落提供的养老政策上主要偏重于政策及物质与资金的支持,未能及时满足聚落老年群体的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等社会服务需求,这类层次的长期供给易产生受助者的视角固化,影响其个人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社会组织工作的积极参与是乡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是满足乡村养老需求、提升传统聚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根本途径。然而在现实中,传统聚落的保护工作与社会养老服务介入工作面临困境。
(二)传统聚落养老问题的视角转换: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
我国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居民生活水平大多偏低,依靠保障制度或社会帮扶等维持生活的人群不在少数。传统聚落养老问题的解决一直以“问题视角”来制定策略,即依照养老问题性质、种类、程度等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策略达到帮助老年人摆脱当下困境的目的。在此语境下,传统村落老年主体的形象是困难的、被动的、需要依赖的。然而,传统聚落存在居民生活难以自立自主、物质经济条件困难,缺少资源等各种问题。这种问题视角的长期坚持作用下,弱化了传统聚落本身及当地老人的内在潜能与优势,容易导致居民产生福利依赖心理,从根本上阻碍了“助人自助”的发展初心。在经济物质水平提高与生活需求不断攀升的新发展状况下,增加了政府财政经济负担,造成聚落内部封闭式的恶性循环。因而需要注入新的分析途径与视角进行养老模式发展的再思考——优势视角下的传统聚落路径发展。
“优势视角”由美国著名学者 Dennis Saleebey 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一书中并将其定义为:“关注事物主体本身内在已经具有的条件与资源力量,并将其作为支撑点用以解决难题”。基于优势视角中“个体所具备的内在资源与力量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理念,通过充分发挥本地及异地的养老人群力量拓宽当地养老服务内容为路径激发传统聚落活力,挖掘传统聚落主体优势,促使居民主体依靠自身优势力量改变不良现状、提升福利、壮大队伍,为传统聚落解决养老问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