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研究协同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契机
1、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06年,我国宣布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让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将科技创新转换为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指标。但是,目前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强于我国,我国的创新资源较为缺失并且缺乏整合,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目前的研发和创新处在资源分布不均匀,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也同样导致了行业内的一些关键技术无法得到突破。技术的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目前技术的竞争不单单发生在国内,已经趋向于国际全球化竞争,创新的过程变得非常复杂,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占据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的完全优势。所以只有结合每个组织的功能,形成一个全新的创新联盟,一起合作来攻克关键技术难点,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如何进行组织之间的合作、如何进行协同创新是这个时代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达成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战略路径。
2.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要求
2011年4月24日,“协同创新”被首次提出,其重要本质之一就是教育与科研的协同。通过成立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资源整合,相互学习、能力互补。协同创新是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国家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提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实施协同创新必须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必须加快科技产业的政策改革和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步伐。以重大科研课题为平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建立“人才—基地—课题”联动机制,有计划地培养新兴学科领军人才,着重培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突破关键科技难题的能力和促进新兴学科发展的能力。
3.“2011计划”的实施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2011计划”,也就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目的是通过利用每所高校的优势,积极配合国内外的创新力量,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科研创新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构建出一个能够有效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新机制,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大环境,给创新一个温床。“2011”计划能全面提高目前的教学质量,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国家创新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将整个高等教学机构进行深入改革,将科教结合起来。“2011计划”已经非常清楚的表明要以人才、教育、科研这三者结合为一体来提高创新能力,将其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来进行,在这个核心任务中,人才是根本要素,而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生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处于高端位置,研究生教育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基本职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在目前协同创新大环境逐步形成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进对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打破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机制方面的壁垒,将社会上的几大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通过这些资源的优化,给创新提供养分,并且反哺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协同的主要特征
1、协同性: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的,将创新科技和高端人才的教育体制进行融合,将整个大环境视作一个大系统,实现大系统内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广阔的知识和人才储备来进行系统的创新。
2、共赢性:共赢是指参与各方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获得共同利益。因此在整个系统的协同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成果可以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组织的优质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人才得到培养后,这些优秀的新人才能更加快速的适应当下的环境,更好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价值,提升整个科研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将这些案例作为教育素材放入高等教育中去,形成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