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困境
 
更新日期:2022-04-14   来源:   浏览次数:1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学生对思政课堂学习胡杨精神积极性不高,评价满意度低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大难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在思政课堂刚刚接触胡杨

 
 (一)学生对思政课堂学习“胡杨精神”积极性不高,评价满意度低
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大难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在思政课堂刚刚接触“胡杨精神”概念时充满激情与求知欲,但随着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甚至部分学生抱着消极态度应付学习或弃学、厌学。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与有必要将“胡杨精神”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证明了开设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矛盾的是,在“您对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的“胡杨精神”感兴趣吗?中,只有17.8%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剩余学生都持不感兴趣或完全不感兴趣的态度。还有六成学生对其融入情况表示不满意。认为思政课堂的教学让人感到厌倦、枯燥无味,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思政课“胡杨精神”教学兴趣的丧失反映出当下“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生硬与不合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接受出现断层的不理想现状。
(二)教学及社会实践效果未达到预期,学生理解能力弱
“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另一个阻碍是教学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对“胡杨精神”教学的融入不能只满足于概念的简单知晓,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并应用在自身行为和外在行为,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在“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多数学生停留在对“胡杨精神”概念的浅层次了解的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存在54.5%的同学,表示对“胡杨精神”的内涵模糊,平时接触较少,对于是否要带头践行、如何践行更是无从谈起。这说明一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较大比例学生虽然对“胡杨精神”具有良好的积极认知,但并没有将内在认知转化为外在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知行脱节,这是当前“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面临的难坎之一。

(三)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大学生思潮主阵地的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渠道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质量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思政课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潮的主阵地的思想,防止高校思政课的边缘化问题。然而,在“胡杨精神”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思政课堂未能发挥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作用,学生对“胡杨精神”学习更多来源于其他渠道,如标语、网络直播等。在实际情况调研中,数据也反映出相较于目前对于“胡杨精神”的日常传播与教学,思政课的宣传力度低且贡献度小,使得其存在感弱。无法把控学生接受质数传输主流渠道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著的:过多碎片信息的输使得大学生对于“胡杨精神”的的学习滞留在浅层,是不系统、不完整、浅层次的。此外,一些来自非官方渠道的错误信息也可能对学生形成误导。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困境

下一篇: “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