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亲密关系中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
 
更新日期:2022-04-15   来源:   浏览次数:2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依恋理论中的内部活动模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让在英国从事儿童精神科康复工作和研究的约翰鲍尔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什么儿童在跟他的母亲分

 
 (一)依恋理论中的“内部活动模型”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让在英国从事儿童精神科康复工作和研究的约翰·鲍尔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什么儿童在跟他的母亲分离时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抗和焦虑?在综合了生态学、控制论、信息加工、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等多学科概念的基础上,鲍尔比创建了依恋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依恋是一种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为了在一个“进化的适应性环境”中求得生存,生来就具有一种向最初的照顾者寻求和保持亲近的倾向,拥有一种能够促进与照顾者保持亲密的行为系统。因此依恋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的。依恋行为的生物学功能是使婴儿通过与照顾者的亲密接触而在危险的环境中得到保护,从而提高婴儿生存的机会。
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但个体的依恋行为并不是时时刻刻发生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系统是一种“目标校正的”、动态的“内在平衡系统”。当这种依恋行为模式得到健康发展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的情感联结。他进一步提出婴儿正是在与照顾者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表征模型,并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内部活动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这个活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对自身的活动模型(自我模型) 和对外部环境的活动模型(他人模型)。根据依恋理论,个体构建出的活动模型,可以帮助他感知事件,预测未来和制定计划。其中他人模型包括一些有关谁是依恋对象,以及依恋对象的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信息,其核心特征就是“关于他的依恋对象是谁,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现这些依恋对象,以及对他/她们的反应有怎样的期待”。而自我模型则包括有关自己能够从依恋对象那儿获得支持的能力,以及自己的要求能不能使他人,尤其是依恋对象做出支持性反应的能力等信息。其核心特征是“在依恋对象的眼中,他/她自己是如何被接受或不被接受的”。
这种内部活动模型,尽管形成于婴儿阶段,却是“从摇篮到坟墓”、贯穿个体毕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逐渐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去,并影响个体的行为。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内部活动模型不仅仅只取决于过去的经历,在目前的人际关系中也能相互起作用。因此,活动模型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进行修正。尽管如此,许多研究表明内部活动模型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亲密关系中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

下一篇: 亲密关系中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