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现体育强国人才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至2035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因此,督促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基础教育作为其“根基”必须牢固坚实,才能承载知识的“大楼”。压实学生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素养的培养与建立直接关系学生未来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以及学会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形成的关键因素。2016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也多次提到“体育素养全面提升”等重要指示。上述文件彰显出我国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必备元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重要方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近年来,体育素养成为世界体育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议题,从概念研讨到素养测评的探究均有学者涉足。我国较早展开相关研究有夏峰、赖天德[两位学者,他们提出“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的概念,虽有部分学者提出更多释义但都集中在“体育的文化水平”基础上,综合而言认为体育素养是由体育运动衍生出的一种综合文化,主要内容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质水平七个要素,它是融合体育能力、态度、习惯、情感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素养的全面实施触及素质教育的多方面,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备要素。
3一贯制学校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优势平台
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包括九年制和十二年制)教育年限的规定而组建,贯穿小学、中学教育的一体化学校。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建设不断加快,但分散式办学模式与应试升学机制,使一体化课程建设和连贯的体育课程体系无法有效的开展与实施。连贯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分散的办学模式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平衡各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缓解升学压力、提升各学段课程的衔接性与统整性,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其教育资源集中、系统连贯的育人机制、群聚性教育管理体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使得政府和社会更青睐于一贯制学校的建立与学习。同时,一贯制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更倾向于整理设计、分段推进的教育思路,分阶段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创造多元、适应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实现充分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