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2010年流潋紫创作的长篇网络小说由导演郑晓龙改编拍摄为7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甄嬛传》,2012年先后在各省卫视频道播出,收视火爆。后翻译为外文被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海外剧场引进播放。至2013年,电视剧《甄嬛传》导演及其演员等先后在国内多个影视奖项中获奖。同年上海越剧院的章瑞虹、王志萍等著名演员向时任上海越剧院院长的李莉建议改编成越剧。
越剧《甄嬛》不同于电视剧的是,在剧情以及人物上的改编,为了更好的在舞台上呈现,越剧在电视剧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越剧《甄嬛》不注重“宫斗”的情节,结合了越剧本身的特色,注重刻画剧中人物的情感经历。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又代入自身剧种的抒情特色。近些年越剧推出的新剧目较少,在传统剧目新编下,观众难免会视觉审美疲劳,故事陈旧形式新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改编热门影视IP是让越剧打开市场最快捷的方法也是从传统走向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传统越剧以女子为主,《甄嬛传》是大女主的戏,以女性为主题,二者巧妙结合,用越剧的形式来演绎最合适不过。越剧擅长抒情,情感细腻,唱腔婉转,借此诉说着宫廷怨事。越剧工作者敏感的抓住这一现象,将影视剧《甄嬛传》搬上戏曲舞台。传统艺术形式可否能将火爆荧屏的古装宫廷故事演绎得别具风味,着实是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翘首观望,同时由不断精进的上海越剧院执导此戏,越剧《甄嬛》最终的呈现效果可以说是让观众满意的,收获了可观的票房。
2.越剧《甄嬛》
《甄嬛传》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加工二次创作出来的作品,小说中的时代是在虚构的“大周时期”,影视剧中编剧把时代具体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有原型人物可参考。通过主人公甄嬛在后宫中的经历和成长构造了凛冽的后宫杀伐、多面的人物形象。也通过描绘宫廷各类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皇权对人性的腐蚀。近年来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应用,接受美学现已进入了各个领域,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电视节目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越剧《甄嬛》的剧本大部分是按照了小说与影视剧同时进行改编,在原本已经是二次改编的情况下再次改编,越剧工作者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电视剧的剧本,而是在熟读小说的前提下结合影视剧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越剧《甄嬛》在影视剧大热的情况下抓住原有的观众基础,加之在人物和情节上的部分改动,使得观众对于小说有了认知,在传统越剧的呈现下,观众对于越剧有了更深的了解。部分的青年观众对于此举还是会觉得新颖,传统越剧也并非未做改动,在戏曲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对于舞台布景,艺术造型上做了一些现代化的改变。服设化造型贴合影视剧风格,舞美设计更加立体丰富,在吸引青年观众的同时,也能让资深票友有眼前一亮的观剧新体验。越剧《甄嬛》在剧本创编、演员安排、舞美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无疑对今后戏曲应如何创新的问题有着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