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作为“纪录”的集体记忆强化与社会情感的凝聚
 
更新日期:2022-04-21   来源:   浏览次数:1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仪式:确立身份认同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

 
 (一)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仪式:确立身份认同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主流媒体创作的“小切口”微纪录片这一媒介化的叙事手段,兼具纪实与赋权双重意义上的符号所拥有的集体记忆强化与情感凝聚功用,也在极力通过建构一种影像属性的的文化传播仪式来书写中国的融媒体媒介环境下的社会镜像,并充分释放这一仪式中所蕴的人们共有的集体记忆和精神情感。“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纪录电影的真实问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釆取的虚构策略中。”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后现代形式,真实性是其存在意义的门槛,更是穿越时空让受众社群之间缔结意识形态共鸣的途径和方式,对于一场仪式来说,真实的力量是深远的。
主流媒体在微纪录片的内容选择上聚焦大事件背景下小人物的具体故事,在题材上更关注社会现实。国产微纪录片以一个“点”故事扩展到“线”、辐射成“面”。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将观众视角聚焦生死一线,每一集的主人公有志愿者、医护人员、初三学生、外地援助人员等各个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普通百姓,将个人观察与社会群像的反映相结合,表现了“小人物”在“大灾难”面前的价值选择,确立了观众的身份主体地位,第十八集中《走不了的“客”》纪录了记录者来找一位只见过一次的的兄弟喝酒因为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便住在了一起,二人一拍即合拿起手机骑上电动车去记录疫情下的武汉,没有精致的画面,更多的是这位普通的外乡客的主观镜头去看待武汉本地人的生活。格尔茨强调仪式的互动功能,认为仪式不仅是意义模式,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观众的身份由被动的观看者到拥有“主观视角”的旁观者再到主动的参与者,完成了身份的过渡仪式,强化了自身作为微纪录片纪录主体的身份认同。“无论是个体在一生中还是群体在生存发展之中,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上都时时经历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特别是在两个精神世界(平凡与世俗和神圣与宗教)之间的过渡。”不同于以往对于国家重大事件的纪录影像,这场压抑、紧张的战役下,央视没有采用严肃认真的画面加解说的纪录形式,而是用轻松、温馨、心怀感激的语态,平民的视角去讲述中国故事,全民参与的内容生产形式、纪录全民的主题选择,让观众完成了分离到边缘再到聚合的身份仪式过渡阶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作为“纪录”的集体记忆强化与社会情感的凝聚

下一篇: 作为“纪录”的集体记忆强化与社会情感的凝聚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