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育的社会性功能
文艺作品尤其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有着自身的历史使命: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揭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及正确揭示工人阶级的本质和历史作用。文艺复兴所带来的伟大历史变革是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颂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作品中所表现的法俄两国历史进步过程也得到了恩格斯和列宁的高度评价。正是由于文艺所带来的对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改变的描绘与反映,才铸就了人类精神文明和历史的底蕴。美育将文艺的社会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在一切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美育的启蒙和培养作用给大众以反思社会现实的能力,引发救赎和疗愈,有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从而予社会进步以正向影响。文艺既是社会历史现象,又是审美现象。它既有社会历史内涵,又是带有审美属性的,纯浪漫与纯形式都是不存在的。
对象化的目的性加工是人观念变为现实的方式之一。艺术的形式始于全种类的尺度创造,对象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因迎合主观而受损歪曲,艺术生产者用材料以本身特有的语言来表达,揭示出其固有的真实内在。对现实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内在的、与对象基本统一的关系,它不是直观的和谐,也没有破坏对象自身辩证法,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精神产物。随着物质生产发展这一对象性的活动,个人能力也在发展。审美是体验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被编纂并与我们的日常活动疏远了。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这个事实已经变得有形的时代:培养审美智慧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艺术和特殊的审美体验培养了观众的一种态度,即一个默认地以沉思或反思的方式与审美观交往的人。例如,参加暴风雪和极光的崇高自然现象,或者仅是令人难忘的事件,这些物体通常直接显着地激发我们的审美敏感性,并邀请我们去思考它们。
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的融合是人类本质力量不断加强的结果,产品也是通过其本质内涵向人提供美感的享受。人类在生产中改造、创造,使物质产品变得合乎人的需要且饱含人情。它们承载着人类历史的进步,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产品在达到实用性的同时,如何更多的展现精神内涵,是美育要解决的一个首要的实践问题。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中大量的纯实用对象逐渐转变为审美对象或纯艺术,美与审美的参与使产品在一般地体现功能和技术的前提下因更具审美价值而提高了竞争力。如此一来,便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人审美和生活的质量,从而部分生产者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利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美育的意识形态性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重建人整体、感性自然与理性规律和谐的手段之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始对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席勒审美教育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如果说传统的美育观是对人的救赎,那么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针对的就是人的异化。劳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活动已失去其本质。马克思曾指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性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那么异化状态下的人只能通过“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的实践来彰显自己的本质力量。艺术文学也是生产的一部分,即艺术生产,但在如今各平台和大众所共同制造的娱乐文化中,被简单化为一般的、同质的以及平庸的商品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