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味:流淌着民族的文化血液
中国文化历经沧桑而又绵延不绝,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炎黄子孙“应该传承的文化遗产”。文言文从先秦时期出现,一直伴随、见证、记录着中国文化的积淀、发展、创造,就其书写形式就出现了甲骨、篆体、行书、草书、楷书的发生发展;就其内容来说,哲学、宗教、文学、天文、地理、艺术、科学、风俗等精神文化都是凭借文言文得以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与流传。例如《诗经》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诗歌的开端;《道德经》《论语》《墨子》等书籍,用一篇篇文言文,记录了中国哲学史:主张宇宙生成论的阴阳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兼爱”的墨家,强调国家必须建立成文法典的法家,道德家则认为“无”也就是“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誊录入库的典籍一万多种、十万多卷,集哲学、史学、文学、科学等内容于一书,蕴涵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在这些由文言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应着朝代更迭的生活,透视着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文言文,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思接千载,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经典的价值从来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文学味:蕴藏着语文的表达秘妙
文言文在小学课本里的回归与复苏,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文言文本身具有的强大的文学价值。文言文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筛选,很多作品堪称精品,给后人提供了很多语言表达的借鉴。《资治通鉴》《左传》等按年月日顺序的编年体体裁和《史记》等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体裁,体现了表达上的严谨、有序的布局;《诗经》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特点,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音乐美,体现了表达上的赋、比、兴的语言表现手法;文言文中的策、诗、词、八股等文体注重引经据典、对仗工整、音律美感等,体现了表达上的斐然文采;不同流派,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张王乐府、郊寒岛瘦、南塘二主、唐宋八家等又体现了表达上的气韵生动……文言文弥散着浓郁的文学味,是语言学习的宝库。
3.文人味:孕育着语文的“树人”功能
文言文有很多东西是属于精神与美学的,它们通过文字被表达、传达,直至抵达人的生活领域与精神世界,于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若作词意探源,“文人”最早指读书能文的人,可见曹丕的《与吴质书》,后《诗经 大雅 江汉》里又称先祖有文德者。现代林语堂先生说:“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的文,有气骨,有识见,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
千古文人,通过千古文言,传达着自己的“气味”,熏染着一代一代读到它们的人:楚文化奠基人屈原《离骚》里的傲骨与爱国,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里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山水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本真与淡泊,宋词大家苏轼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勇气……文言文,不仅把读物从一系列的符号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而且通过作者本身的“文人气味”改造阅读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