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学理依据
 
更新日期:2025-01-03   来源:   浏览次数:14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建设育人共同体首先要深入分析、深刻领会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它作为一种存在,既有其观念性,又有其实体性;

 
 高校建设育人共同体首先要深入分析、深刻领会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它作为一种存在,既有其观念性,又有其实体性;作为一个研究点,既有其学理性价值,也有其实践性价值。学理视域下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特定的政治生活单位或者古希腊城邦,这些古希腊城邦被认为是为实现某种共同的善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是城邦成员追求共同目标及共有共享的政治实体”。随后,对“共同体”的研究和应用也不再仅限于政治学领域,逐渐走进哲学、社会学乃至教育学等更多的学科。马克思认为“以社会财富的充分满足和人类私有制的彻底消除为前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人类的真正共同体形式,它是符合人需求的自由联合体。”巴里·布赞在《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认为共同体蕴含对“共同善”的追求和成员间的“分工合作”。
两千多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论述引导我们突破“共同体”的词语定义,全面并且深刻地把握“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也为“育人共同体”研究植入理论源动力。对于高校育人共同体的研究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教育生态环境,深挖它背后的共同意识、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
(一)明晰育人共同体构成要素,强化共同意识
马克思将共同体的发展与演变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三个阶段,我们站在真正共同体的场域内来看育人共同体的要素构成。马克思在1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做出经典的判断“……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反过来意识也会影响存在。高校育人共同体由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家长以及学生等共同体要素有机构成,各个要素作为独立的存在会产生各自的意识,当他们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共同体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种共同体意识。育人共同体意识简单说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
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政策和方向性认同;
对共同体中的其他要素以及相互协作协同关系的认可;
对实现共同愿景、工作路向有共同的信心和信念。
或许是各个要素的独立意识中的相似部分或者相关部分产生了一种引力,吸引他们聚集在一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共同体形成后的共同意识所产生的作用,肯定不会是独立意识单独效果的累加,很大概率会产生数量级的影响增强,所以在建设育人共同体的同时要强化共同意识。
(二)梳理共同体要素建构关系,明确共同责任
如果把责任解读为职责和任务,个人、组织、团体等都会有各自的责任,所以不同个体因各自需要不同,责任也会有所差别。如果把责任与意识联系在一起,责任由意识触发,责任感也是众多意识中的一种,共同意识不仅可以产生各自意识的向心力,同样引领各自责任的同向同行。在“三全育人”总体工作格局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各要素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关系架构。党和政府是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工作指挥棒,社会则是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和精神引领的落地承载,为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供给,补齐校内教育资源、内容、形式的短板。这两大育人要素构成高校育人共同体的“机身”,通过高效联动可以打破传统育人格局下,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沉疴顽疾。高校作为传统育人主战场也在不断改革创新育人工作。企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试金石,也是人才培养的试炼场。这两大要素构成了育人共同体的“两翼”。育人是各大要素在共同体中的工作路向,也是各自承载的责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学理依据

下一篇: 高校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学理依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