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更新日期:2022-10-28   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   浏览次数:72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

 

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摘  要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增添了信心,开辟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  正能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向未来开放的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在探索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向未来开放的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未来开放,首先表现在向未来时代的开放。主义是时代的产儿,问题是主义的根由。时代提出的新的课题,总是需要理论来作出科学的回答。对未来时代课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创新的主线。[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未来开放,也表现在向未来实践的开放。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只要实践的探索不终结,理论的发展就不会终结。实践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理论也必然要随之进入一个新起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开拓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日益得到深化和完善,充分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未来开放,还表现在向未来世界的开放。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考察,继续科学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追踪世界发展趋势的敏锐眼光,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宽广视野中不断实现理论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所有属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继续向前发展,我们党对实践经验还会作进一步的总结。我们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理论创新,它都应当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列,这将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向未来开放的特性。

二、中国梦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梦作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相对于之前的理论成果,当然也可以说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在理论层面上的形成和提出,在实践层面上的实践和推进,都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总进程之中。未来,中国梦能否能成为和科学发展观并列的伟大旗帜,还有待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是作为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和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理论指针,则是确凿无疑的。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无疑也应该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并且是最新的理论成果。[2]

(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的新的理论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之中,并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就表明,在改革开放这个背景下形成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都可以进入这个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自然也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牢牢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这两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梦的目标感召之下,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公有制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坚决不能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决不能动摇,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否改变颜色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持和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梦强调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关切,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的,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对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的始终遵循和深入贯彻落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殚精竭虑、为民谋利的政治情怀和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政治本色。另外,从历史顺序上看,在中国梦提出以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在中国梦提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中国梦了。[3]##end##

 (三)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4]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梦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进一步理解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发挥巨大作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有一个正确而系统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又是这个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个理论还要与时俱进,并在继承原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果这个执政党只躺在过去的理论功劳簿上,不做一点补充、丰富和发展,不去进行理论创新,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了集中而系统的阐述,这个阐述,为我们理解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梦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一个理论在原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不是要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其投放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全面检验。同科学发展观一样,中国梦将不断地丰富改革开放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涵,中国梦有着一以贯之的群众性和科学性。中国梦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的小梦想汇聚而成的大梦想,正是当今中国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梦的践行者和缔造者正是人民群众。

中国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摸得着、看得见。[5]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好理解,那么中国梦的表述就更为生动、鲜活。中国梦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涵,这一内涵不停留在文字之中,不停留在理论体系,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主席指出。[6]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以及由他们的梦想汇聚而成的中国梦,就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变化的直接体现。

中国梦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不断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下提出创新、进行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无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是否具有理论兴趣、是否注重理论学习、是否重视理论建设,是衡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活力和前途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建党88年、执政60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时,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党学习理论发出的一次动员令,也是在告诫全党必须不断增强本领,没有理论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中国梦”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坚定信仰、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我们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建设实践,纠正对“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思想的片面理解,尤其是坚决反对将其解读为“一切工作以GDP增长为中心”,形成一种单纯的GDP崇拜,导致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建设被轻视、边缘化甚至被淡忘,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迷失、极端物质化的危险现象,让中国梦彻底远离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理论是指导,理论也是先锋,理论更是生产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者说是实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有理论的指导,也有理论的力量。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主导,因此建立了红军,发展了军队,开拓了革命根据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建设了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又是让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理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正是有了理论,更由于理论体系,让中国的事业更加蒸蒸日上,也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让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有了地位,在人民心中有了力量,人民有了幸福,国家有了发展力。

理论同样也是为实现梦想的强大后盾,也是支撑起梦想变成现实的重要桥梁。人人都有梦,中国人民有梦,有幸福梦,有发展梦,更有强国梦,那么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结合,让社会充满活力,让中国梦更有了力量。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既是道路,也是精神,更是力量,而且是强大的力量。中国梦造福人民,实现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福人民,实现发展。可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增添了信心,开辟了道路,建设了制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中国梦的保障,也是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7]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无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

[2][3]涂小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EB/OL].http://www.qstheory.cn/lg/xszh/201309/t20130929_275625.htm/2013-09-29

[4]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5-20.

[5][7]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 人民日报,2013-07-08.

[6]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上一篇: 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下一篇: 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