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需要学生基本掌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着重于证券投资学的理论、方法、工具的运用和创新等。通过课程,教师能够向学生系统地阐述有关证券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体制、投资组合理论和金融资产配置、投资分析和管理、金融衍生品和基金管理、投资业绩评估等专业知识。
由于该课程是关于证券投资方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而老师在课堂上将就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案例进行阐述和解释,如果学生事先阅读有关章节并关心市场实时信息,将有助于课堂中理解课程内容。由于该课程学习包括上机实践环节,即根据所学知识模拟进行股票交易,并根据收益率予以打分,所以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上机实践、期末考试,其相应比例为20%、20%与60%。
由于该课程位于教学计划中较为重要和教学大纲中较为前置部分,因此教学团队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该门课程给出了较高要求,这使得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在课下也要答疑解惑。在未使用课堂派之前,由于为大班教学,存在教师能力鞭长莫及和体力不足的现象,尤其当教师跨校区授课时,更是会存在与学生沟通不足的困难。简而言之,在未使用“课堂派”平台前,存在以下问题:
1).课前:要点预习缺乏。目前,课程安排为每周一次。因此,虽然每次下课教师会在课堂提醒学生预习下次课程内容,但由于两次课程相隔一周,学生会在第一与第二天产生:“还有一周才会上课,现在预习太早了”、“现在预习也会忘了,等到时候再预习吧”之类思想,而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就会逐渐将预习这一事件忘在脑后,随后周而复始,次次轮回。导致在课堂授课时有些难度较大内容,如涉及期权定价,套利分析等,由于涉及大量数学内容,在课堂时间内,只能让学生知其然,如定理的数学形式和应用场合,而无法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如公式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经济学含义以及由来,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2).课中:出勤点名耗时。在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的打分除来源于除了课堂互动讨论外,大比例来源于出勤统计,此外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到课率也有一定规定,因此虽然有部分老师不愿点名,但也不得不对学生进行考勤。未使用“课堂派”之前,出勤基本依靠点名册,如果进行随机筛选,则会出现代答情况,而如果全部点名,则需耗费时间过长。对于耗时过长这一问题,部分教师在现实操作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1.不点名,在期末提交平时考勤记录时随意勾画;2.经常点名,并拖长点名时间,占用本该属于课堂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而无论滑向哪一个极端,都打破了考勤与教学的平衡,违背了考勤的初衷。
3).课中:参与热情不足。由于为大班教学,班级人数超过100。在此情况下,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对于座位靠前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眼神交互等进行有效课堂互动。而对于座位较靠后的学生,受目力影响,教师无法判断其低头是阅读课本还是进行手机活动,此时,即便针对他们进行提问也不能改变其听课状态,只能在“不知道”的回答中结束提问。除此之外,课堂内的课内计算也由于人数原因无法有效的审阅和批复,教师对于单个学生的批改也无法为其他学生起到指导作用,无法最大化利用课堂内的单位时间,并降低教学效率。